¤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历代游记中的琼州胜景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近日“琼州百景”的推选,将网民的视野吸引到海南山水景物中。海南岛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历来就是国内外旅游者的美好目的地。海南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古代与近代的游记中,对海南的历史与人文状况、风物名胜就有着内容丰富的记载。

 

  如何从海南历史的文献中发现海南固有旅游相关的历史文献,从中提炼真正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而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切实的旅游发展的背景资料的支持,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海南旅游的发展,应在深入了解海南旅游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前进。

 

  近代以前

 

  最早的海南游记———《小洞天记》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州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丘?F《题五指山》

 

  海南的旖旎风光,历来都曾经感动过很多人,这其中也包括著名的大诗人苏轼,他写的《乳泉赋》、《飓风赋》,是其对海南自然景物的深切观感。他的作品当然还不是游记,但其中所满怀的旅人的情感,已经与后来的海南游记有相当多共同之处。

 

  在宋之前,海南岛景观的游记大多没有保存下来,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海南游记,是南宋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崖州知州毛奎的《小洞天记》,其中记载了他与几位属下与二位僧人,一起到崖州南山的踏查的过程,游记中,细致地描绘了其中的几个景观,比如石船、石室、钓台、摩崖石刻等,作者说:“世界小有洞天之佳境也”。小洞天的发现,是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崖州知府周康最早发现并做石刻纪念,他还写过《石船记》,刻在石船之上,可惜这些石刻因年久剥落,而今已经不可查寻。

 

  明清时期随着海南社会的进步与文化水平的提高,海南本土人士对海南自然、人文景观也开始注意,并有一些诗文流传到今天,它们开启了海南风光诗文的历史,也是海南景观游记的文化基础。这一时期,在游历海南各地名胜之余,自然景观首先是他们吟诵的对象,这体现了对海南风光的自信,其中对海南岛最高山峰-五指山的吟诵,更是凸现了这种感情。著名的是丘?F的“题五指山”诗: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州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后来的人们,也理解丘?F这种对海南本土的热爱,并加以赞许。如后来任琼州知府的牛天宿的诗中就有“后来吟咏知多少,应让文庄第一篇”的句子。此外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丘?F的《南海奇甸赋》,是以赋的形式对海南风光进行了直接的讴歌,这也是其游历海南名胜之后的感情宣泄。可惜,明清时期所形成的海南游记,大多没有保存到今天。

 

  进入近代之后,海南游记的迅速增加,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自清末,国人已经痛感列强环伺,有识之士痛感海南岛的重要地位与资源,对海南之开发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在游历海南之余,对海南岛的情况向外界加以介绍,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海南开发的方略。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胡传受命巡查海南各处,后来著《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其名虽为“日记”,却可以说是典型的游记,其中包含许多其本人在海南各地勘察的内容,也有胡氏对海南开发的意见。

 

  胡传,字铁花,安徽绩溪人,著名学者胡适之父,当时为吴大徵幕僚,受命巡视海南,据此文所载,他来海南的时间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月二十一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其巡视路线是出府城西门,向西到临高、儋县,入那大,而后南向南丰,入黎族地区,至红毛,凡阳(今天的番阳)、乐安(今天的抱由附近),经大案,到崖县,过南山、马岭,到三亚,而后至藤桥,止于陵水。胡传的行程原计划从陵水再入黎区,经保亭至水满,再至岭门,回府城。但胡传在陵水患上重病,后改为从海南东部大路北上,直接返回府城。

 

  上述的游历线路,是当时乃至民国时期进入五指山区的比较通行的线路,胡传详细记载每一站的里程、村落以及沿线的风情,对我们了解当时黎族的生活很有帮助。

 

  其外蓝鼎元著《琼州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也是这一时期对海南岛的著名游记之一。

 

  民国时期

 

  中国游记名篇———《海南岛旅行记》

 

  “乃偕入咖啡馆,各尽一盅;计其值,不过铜元十四枚而已。回忆在北平、上海等处以吃咖啡为较有资产阶级之色彩,而在此间却极平常之至,语云:物以少为贵,信然”。

 

  ———田曙岚著《海南岛旅行记》

 

  第一类是当时的各级政府官员到海南岛巡视形成的文字。民国之后,受广东省政府的委托,夏寿华到海南岛考察,之后他写了《夏卓春琼游笔记》。民国三年六月(1914)广东活版公司排印本。后发表于《船山学报》1915年第1卷。夏寿华(1854~1924),字卓春,晚号思痛,湖南益阳人,1914年3月16日,他乘轮船渡海,到达海口,然后或乘轿,或骑马,或步行,以两个月时间历游了琼州十三县,对海南的山川形势、物产品汇、民情风俗等详加考察。后来写成了《琼游笔记》一书,书中还提出开辟道路、扶商殖民、防止外国列强觊觎海南等建议。这部游记,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考察海南岛的一部极有参考价值的专著。其中还有作者所做“琼游诗”三十八首,对海南各地的风俗,有全面的勾勒,包含对海南风物的深情。如他写的“访海忠介故里”诗:“黎山突兀起沧瀛,屹立东南万里城,三百年来遗策在,令人思慕海先生”。

 

  《五指山问黎记》,黄强著,1928年12月初版,香港商务印书馆承印本。此书为黄强1928年10月由海口经营根、五指山、保亭到陵水历时半个月的考察记录。此书附黄强此次旅行的线路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从海口到这些地区的具体道路情况,书中甚至有路程的里数。另有多幅图版。他还记述从五指山西侧眺望五指山的感受:“望之戟竖三指,状若笔架。”又引用当地人的话说:“巨指(大拇指)为马头,食将(食指、中指)二指为马鞍”。也是令人想不到的别样景观。

 

  第二类游记是各类学者在海南进行学术考察过程中形成的日记或记录。《琼崖考察经过》,林缵春著,林缵春(1909~1986),海南省琼海市九曲江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曾组织琼崖农业研究会,后曾任私立海南大学教授。此篇文章,记述了他在海口、文昌、琼海、儋州等地考察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他所见到海南社会的情况,也有对所见风景的描绘。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