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双桂第”里的“九牧”之谜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双桂第”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占地7亩多,前后分门楼、前堂和后寝三进,东西两侧是两排廊庑,这些建筑的走廊相互连通,形成前后2个大大的“回”字形,下雨的时候,院子里的人家依然可以随意走动。

 

  灰塑的运用

 

  “与海口中山路沿袭北方建筑风格,注重内在细节的邱家老宅不同,文昌林家的‘双桂第’是典型的南方建筑,更加看重房屋的外在装饰,这从窗户、女儿墙、风火墙和照壁上精美的灰塑艺术,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得到。”阎根齐研究员对记者说。

 

  什么是灰塑呢?资料显示,灰塑是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进行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灰塑在广东传统建筑中,是一种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

 

  阎根齐说,海南一度属于广东管辖,文化上有许多共性,灰塑技艺在海南岛民居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但“双桂第”的灰塑艺术却是最精巧和极其罕见的。

 

  从题写“双桂第”牌匾的广东书法家朱汝珍,以及屋主林尤蕃在香港从事烟草生意等信息,可以想见,当年林尤蕃的次子林明渊奉父命回乡建造房子时,也许从广东带回了一些专事灰塑的能工巧匠,否则,“双桂第”的灰塑艺术很难在海南的民居中,显得如此出类拔萃。

 

  丰富的图案

 

  那么,“双桂第”的灰塑艺术美在哪里呢?阎根齐认为,主要体现在图案的丰富性和寓意的深远性。

 

  站在林家老宅前方,迎面便是两层高的门楼,门楼正上方的女儿墙中间,便有一个前后通透、且呈方形的灰塑图案,图案正中间的圆框内,有一只展翅的蝙蝠,其下连着一个装满鲜花的花篮,旁边四角有4朵牡丹作为点缀;方形图案两侧,各有1根底座为“南瓜”的莲花柱,以及一根根绿色的瓶状琉璃柱,其间还有2挂硕果累累的桔枝。这些灰塑对象栩栩如生,形同实物。

 

  “蝙蝠寓意幸福,牡丹代表富贵,莲花象征纯洁,南瓜希求多子,瓶子意为平安,桔子寄托吉祥,在这些逼真、传神的图案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传递出主人的美好意愿。”阎根齐讲解道。

 

  门楼上方这么小的一片灰塑图案,就包含了如此耐人寻味的内容,进入院落之中继续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图案就更多了。

 

  如门楼两边的围墙上,左右各开1个巨大的圆形窗户,中间是一个“?帧弊郑??帧弊种醒胱陨隙?掠序?稹⒕栈ê屯尥抻悖?员哂?条草龙和石榴、蟠桃、鲜花作为陪衬;但这2个窗户的图案同中有异,内容虽然基本一样,却没有完全雷同,如娃娃鱼的动作和形状就不相同,左边的一只,鱼鳍和鱼尾各连着1个钱币,右边的那只则是口中含珠,准备吐出。

 

  从门楼右侧的实木楼梯,走上屋顶,只见“双桂第”前堂和后寝的风火墙(位于房顶两侧)上,也有灰塑的“如意花纹”、“一支笔纹”和“同心结纹”,以及各种鲜花图案,看上去还很完整和完好;而且,虽经风雨长年侵蚀,但有些红色颜料尚未完全剥落。

 

  “九牧”之谜

 

  除了灰塑,木雕技艺在“双桂第”也不少见,但主要集中在门楣及门楣上方的隔断。这些木雕的图案较为简单,而且基本上没有变化,但却显得十分端庄、稳重、严谨和典雅,不像房屋外围的灰塑图案那般俊俏得近乎张扬。从这种意义上说,海南日报记者觉得“双桂第”就像是一位绅士,外表英俊潇洒,个性热情豪爽,内心却是沉稳有加,富有涵养。

 

  在“双桂第”后寝的前门上方隔断,透雕的花纹中间,有“九牧世家”4个端正的楷体大字。这“九牧”是什么意思呢?林家老宅的邻居说不上,看守人也不知情。

 

  为此,海南日报记者专门查找了林氏族谱。原来,东晋年间,有位名叫林禄的人举家迁居福建,其十六代孙林披生了9个儿子,分别是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蔇,他们都是唐朝的进士,分别担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横州(今广西横县)等九州的刺史(又称“州牧”)。后人称他们为“唐九牧”。

 

  而林披的兄长林韬的九世孙林杞,是宋代的一位知州,其9个儿子也先后官至知州,因而当时有“父子十知州”的说法。由于林杞的9个儿子都是知州,因此又有“宋九牧”一说。

 

  如此看来,文昌会文欧村“双桂第”的主人,可能是“唐九牧”的后裔,也可能是“宋九牧”的传人。但不管他们属于哪一个支派,林家都源自同一祖宗,都是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九牧世家”这一牌匾,有力地说明了其家族渊源,也承载着林氏老宅的文化积淀。

 

  因此,“双桂第”就不仅是一座有着丰富多彩灰塑艺术的老宅院,而且还渗透出沉沉的历史厚重感。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