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何履光:史载第一位琼籍官吏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琼州第一个出仕的海南籍官员到公元八世纪才出现,即唐玄宗、肃宗朝的何履光。何履光的生平只能从各条史料连缀起来理解。今天可考的事迹主要在玄宗朝后期和肃宗朝,主要与天宝年间“唐(朝)南(诏)战争”和“安史之乱”有关,这两次摧落盛唐繁华的兵燹都与杨国忠有关,且“唐南战争”的溃败也是安史之乱的祸源之一,而何履光则是这两次战争中的折冲?I难之臣。


  隋唐以前的汉魏六朝,海南岛虽已置郡,但废兴相寻,有时连羁縻都不算。唐政权空前强大,慢慢从冯冼家族世袭代管过渡为中央政权直接委派官吏,在岛上设置州县,并进行了有效而艰苦地开发和管治,现在海南的行政画野就是唐初奠定的。文教事业也是到唐朝才草莱初辟,到宋朝便已开花结果,大盛则要到明清。在这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海南的早期文献非常稀缺。早期,海南岛籍人物罕见于史册。据笔者考索各种正史、笔记、方志、家谱、碑志等资料,今天可见的史上第一个名姓具存的海南岛籍人物是六世纪末反隋起义者王万昌。而第一个出仕的海南籍官员要到八世纪才出现,即唐玄宗、肃宗朝的何履光。


  作为第一个岛籍官吏,他的履历事迹能看出海南岛民的优秀品格。他位至正二品,在伐南诏、平“安史之乱”中南征北战,时誉隆盛,虽两《唐书》没有为他专门列传,但因其每赴国难,多有建功,所以很多事件中都提到他。只是可惜著墨不多,且多重复,难以得其梗概。笔者为此转而考诸《资治通鉴》《全唐文》《唐会要》《唐语林》《大唐新语》《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献通考》,唐笔记、地理志、南诏史料、各种碑铭牒谱及可能相关的云、琼、两粤方志,大致可以粗略地考评其一生事迹行踪、品格功勋,也能从中洞察出当时海南岛的一些岛情。


  御外侮三击南诏


  南诏、吐蕃一直是唐朝最难对付的西南夷。联合南诏制衡吐蕃是当时的国策,但这被杨国忠毁坏。天宝后期,唐玄宗贪淫荒政、杨国忠专权乱国,对南诏、吐蕃的军事也是节节溃败。唐朝发动了导致开元盛世败落的数次“唐南战争”。何履光全程参与了“唐南战争”。何履光击南诏,明确可查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自为统帅,发生在大规模“唐南战争”之前,且取得了巨大胜利。《新唐书·玄宗本纪》载:“天宝八载(749年)十月乙丑,幸华清宫。是月,特进何履光率十道兵以伐云南十月。”对勘史料可知,所谓的“初”,是指鲜于仲通伐南诏之前。讨伐的理由是安宁城自己私自开采国家管制的盐,盐的自给在那个时代就意味着独立。据《新唐书》载:“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南蛮传·南诏》)


  这件事也见于《文献通考·四裔考》。安宁城在今昆明西南。《通鉴》说这次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夺回并控制了安宁城及盐井,复立马援当年树立的铜柱,大有当年卫青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豪气。


  第二次是四年后的天宝十二载(753年)。是年,唐派兵再置姚州,以贾颧为都督,发兵三万攻南诏,但全军覆没、贾被生擒。(《全唐文·南诏德化碑》)


  又据《资治通鉴》载:“天宝十二年(753年)夏五月,壬辰,以左武卫大将军何履光将岭南五府兵击南诏。”据《册府元龟·外臣部·褒异》载:“天宝十二载,九月辛亥,文单国王子率其属二十六人来朝,并授其属果毅都尉,赐紫金鱼袋,随何履光于南征讨,事讫听还。”可见《通鉴》中“何复光”显然系“何履光”之误。这次进兵由贾颧全军覆没,何履光仅以身免。


  第三次是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南诏德化碑》载:“汉又命前云南郡都督兼侍御史李宓、广府节度何履光、中使萨道悬逊,秦陇英豪,兼安南子弟,顿营陇坪,广布军威,乃舟楫备修,拟水陆俱进。”又遭惨败。关于这次惨败,《南诏野史》有更多记载:“天宝甲午十三载六月,唐命前云南郡都督兼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广府节度使何履光等,率十道兵再征云南。……宓粮尽,士卒饥疲,引还。凤以精兵追战,唐全军覆没,李宓被执,沉江死,何履光遁去。……时唐先后丧师已二十余万,凤乃敛战胔,筑京观于龙尾关河尾,名万人?V,立碑大书‘唐天宝战亡士卒之墓’。而唐宰相杨国忠更?R败以捷闻,叙战功。”可见,这次战败,李宓沉江而死,何履光则逃遁以身免。


  杨国忠在西南误国引发了连锁反应,次年发生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何履光也不得不从西南战场转战中原、西北和华北。


  剿内乱转战安史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乱起,唐室西迁。何履光勤王,受李巨节制。李巨,乃是李唐王室的虢王,也就是曾流贬崖州舍城充县丞的李邕的第二子。据《旧唐书·李巨传》载,时局混乱,李巨为了防止有人趁机变乱朝政,特别请玄宗在诏见他的时别有记号,“玄宗劈木契分授之,遂以臣兼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南阳节度使鲁炅,先领三节度事”。另据《资治通鉴》载:“至德元载(公元756年)五月,以巨为陈留、谯郡太守、河南节度使,兼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玄宗给了李巨非常大的权力,他可随宜处置所节制的官吏将校。


  何履光这次以岭南节度使的身份为他所调度驱遣至南阳拒敌。但在南阳拒敌并不理想,首先驰援鲁炅不及。鲁炅力不能支,而岭南节度使何履光等驰援不及。解南阳之围后,李巨“趣(派遣--笔者注)何履光、赵国珍同至南阳,宣敕贬炅,削其章服,令随军效力。至日晚,以恩命令炅复位。”(《旧唐书·李巨传》)何履光所执行的一日之内一贬一赦的好戏,充分体现了李巨恩威并用的智慧。


  但此后抗战并不顺利。虽然何履光等节度使身份还外加“持节”,但行动多被宦官掣肘。潼关失守后,据高适向出逃河池郡玄宗奏报:“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旧唐书·高适传》


  玄宗朝后期文恬武嬉,监军们临危添乱,杨国忠昏聩弄权,致使何履光等屡战屡败。不过不久之后,经过一番内外变乱,攻守之势已然不同。在肃宗朝,何履光一直是荡平安史之乱的重要力量。


  朱崖人魂归粤西


  据《广异记》载:“岭南节度使何履光者,朱崖人也。所居傍大海。”《广异记》现在已亡佚。这条文献是从《太平广记》中辑出的。据笔者考证,戴孚与何履光乃同时代的人,(见拙文《?I难御侮,谋赞体国》)。所以,他文中所载何履光的籍贯虽非正史,应该可信。另,考诸《广异记》的三百条故事,里面人物一般都载人物的出生地望,而非任职之所。所以,朱崖即是何履光的籍贯。


  《广异记》中还记载了何履光所报告三件可怪大异之事:


  其一曰,海中有二山,相去六七百里,晴朝远望,青翠如近。开元末,海中大雷雨,雨泥,状如吹沫,天地晦黑者七日。人从山边来者云,有大鱼,乘流入二山,进退不得。久之,其鳃挂一崖上,七日而山拆,鱼因而得去。雷,鱼声也。雨泥是口中吹沫也。天地黑者,是吐气也。


  其二曰,海中有洲,从广数千里,洲上有物,状如蟾蜍数枚。大者周回四五百里,小者或百余里。每至望夜,口吐白气,上属于月,与月争光。


  其三曰,海中有山,周回数十里。每夏初,则有大蛇如百仞山,长不知几百里。开元末,蛇饮其海,而水减者十余日。意如渴甚,以身绕一山数十匝,然后低头饮水。久之,为海中大物所吞。半日许,其山遂拆,蛇及山被吞俱尽,亦不知吞者是何物也。


  这些虽然是小说家敷衍踵饰而成,想象力直追《庄子·杂篇·外物》中的任公子钓大鱼,倒可侧面见出唐朝中原人对海南的想象,也不离四围滨海的珠崖实际生活的影子。这多少也可旁证何履光的朱崖籍贯的可信。现在海南、甚至云南的何姓都有尊朱崖何履光为祖考的。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书》和《通鉴》再无只字提及何。所以,何履光最后何去何从,后人茫昧难知。幸好明朝的徐霞客在游历西南时,保存了一些史料。据《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载:“贵县有东、西、南、北四山,而东山在县东二十里,为二何隐处,明秀挺拔。”朱惠荣校注辨明,“二何”其实是“何履光”之讹:“《一统志》曰:唐时有何特进、履光二人隐此。《风土记》谓特进乃官衔,分履、光为二人,曰何履、何光。《西事珥》载,开元中,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取安宁,立铜柱。按此,则履光乃一人,其一名特进,非衔也。”朱先生辨徐霞客之误袭民间讹传,而徐霞客也能辨所谓二山为人所化的错误,并科学地指出是自然风化的结果。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其一、何履光最后归隐广西贵县;二、何履光在西南民间有着巨大影响,以致有化作山峰的传说。


  谋赞明恤称大雅


  虽然何履光是目前史料上能见到的第一个海南岛籍士吏,但其官阶、爵位和时誉却非常高。根据上面考论,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前后,描述一下他的官阶或爵位。天宝八载伐云南,身份是特进。特进在唐代属正二品的散职文官,魏征就曾是特进。天宝十二载击南诏,身份是左武卫大将军。唐代武卫大将军是皇帝身边的禁军指挥,正三品,秦琼曾任过此职。天宝十三载击南诏,身份是广府节度使。唐节度使是一个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亦即都督,从二品。天宝十五载,何履光平“安史之乱”是以岭南节度使的身份,与天宝十三载广府节度使相比,这次多了个可以便宜行事的“持节”名号。


  玄、肃两朝何履光都官高爵显,且都委以重任,其在士绅中的口碑声誉也非常好。从以上事迹中,至少可以看出他是维护国家统一,忠于朝廷,并被朝廷信任,长期委以重任的封疆大吏和行军总管。《全唐文》(卷四百零二)中有一封崔国辅的《上何都督履光书》,信中透漏了当时人们对他的一般评价:“国辅常见君公有谋赞之能,明恤之量,敢以大雅之道而事君公。”?I难御侮、谋赞体国,这非常符合他镇守天南、、征讨四方的戎马平生。


  我们不妨借今人易闻晓教授的华文巨制———《海口赋》中对海南第一个士籍何履光的颂美之词结束本文:噫吁彼苍连海/郁乎斯地有灵/半钟琼台毓秀/咸过海口鸿声/至于何公节度/兵定南诏/功佐天宝。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