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沧海何曾断地脉——海南古代书院大搜索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正如袁枚在他的《随园随笔》中提到:“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建于朝省的这些修书、藏书之所是为皇帝服务的设施,是皇宫的组成部分,而非民间聚徒讲习之地。北宋时期,由于政府对官学的重视,积极倡办府学、县学,海南文风大兴。苏东坡南来驻足,实现了“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的创举,其流风遗韵在海南岛的北部和西部汇聚成后来的东坡书院。


  明清时期在东坡书院的基础上,海南书院兴起,共建有书院60余所,云集的名儒、学者,其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特殊的教育方式,以及优雅的书院建筑与书院文化,在古代海南文化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对古代海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古代海南书院做过系统研究的我省两名学人胡素萍和章佩岚女士,在其合著《海南古代书院》一书中对海南书院的源流和影响有过清晰的阐述。日前,她们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明清两代,海南书院在宋元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数量和规模俱增,成为海南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东坡书院、尚友书院、蔚文书院、琼台书院、溪北书院堪称海南古代书院的代表。


  东坡书院:海南书院的肇始


  海南之有真正的书院,应始于苏轼谪居昌化时。苏轼贬谪琼州后,曾在琼州郡治(府城)寄宿十来天,相传他曾指凿二泉。到达琼州郡后,他发现当地居民多饮用浑浊的河水。一次,他在郡城北发现地底有泉水,于是指导乡民“依地开凿,必得双泉”,乡民果真挖出两眼泉水。苏轼分别给它们取名“洗心泉”、“浮粟泉”。挖出双泉后,乡民们络绎不绝前来取水,苏轼也时常在泉边读书。苏轼去儋州后,琼州郡守先后在双泉上建起“临清亭”、“濯缨亭”、“洄酌亭”。苏轼北归后,第二年仙逝于常州,琼州士人闻讯,即在双泉旁他读书的地方建起一座东坡书院,院中立东坡石像以为纪念,也称东坡祠。


  海南儋州中和镇也有一所以“东坡”命名的书院,儋州东坡书院由载酒堂扩建而成。苏轼贬居儋州时,昌化军使张中常与之对弈赋诗,还结识了当地名贤黎子云、黎子明兄弟,彼此时相过往,饮酒论文。黎氏兄弟住在城东南,院子前临一大池,水竹清幽。为了聚会方便,张中和黎氏兄弟凑钱修整黎子云的旧茅屋,苏轼取《汉书·杨雄传》中“载酒肴,从游学”的典故,取名为“载酒堂”。


  “载酒堂”取自《汉书·杨雄传》中“载酒肴,从游学”的典故。儋州载酒堂何时改为书院,史籍和地方志无确切记载。从元天历二年(1329年)徐智《载酒堂记》看,所载“坡院”即为载酒堂。元泰定三年重建时,委任山长陈乾辅“实任其责”,并置买田亩若干,“属之坡院”,供祭祀修葺之用。可知,元代儋州东坡书院的建制已经存在,并初具规模。从那时起,载酒堂所在的东坡书院就成为海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


  蔚文溪北书院存  文昌之名今乃不虚


  位于文昌境内的蔚文书院和溪北书院,分别建成于明代和宣统年间。明清两代,文昌因蔚文书院和溪北书院的存在,成为海南文教的中心。


  蔚文书院建立以后,历经400余年历史,是海南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明万历年间文昌林有鹗在《玉阳书院纪略》中高度评价蔚文书院在海南文化和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文昌之名今乃不虚,夫邑以文名耳!”


  蔚文书院原名玉阳书院。文昌城外西北玉阳山三峰连绵,中间一座巍然挺立,两翼山峰拱抱,形若张翅腾飞的鸟翼,蜿蜒盘旋十余里,至镇恬山而止。书院原址坐落于镇恬山麓,因玉阳山而得名。书院环境幽闲深菁,四山环翠,古雅静谧,不愧为读书胜地。与海南其他书院相比,蔚文书院有三个特点:一是书院历史延续不断,经历明清两代风风雨雨,是书院中的佼佼者;二是师资力量强,王弘诲、许子伟等海南名师曾在此讲学;三是建制完备,具有中原地区书院的共同特征,在海南书院中一枝独秀,对儒学、理学在海南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溪北书院是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建成之后至宣统三年间,不少学者曾在此讲学,一时人文兴旺,人才辈出。辛亥革命后书院一直为教书育人的场所,现为文北中学所用。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溪北书院由本镇出身的清末著名书法家、诗人潘存发起,在广东总督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筹资建造而成。


  尚友书院:名贤创办书院的典范


  尚友书院是明代海南最著名的书院之一。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乡宦王弘诲为栽培后学,在定安县学左侧原县学射圃地创建书院。王弘诲为明代中后期海南名贤,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其诗文卓尔不群,自成一品,人称有苏轼风,被誉为“一代文章山斗”,与丘?F、海瑞齐名。尚友书院与王弘诲相映生辉,留下一段名贤创办书院的佳话。


  明代海南书院的创建以嘉靖年间为最盛,万历年间次之。由地方官员创建的书院所占比重较大,私立书院主要由士人和名贤倡建。在私立书院中,尚友书院即是其中代表。王弘诲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后乞休会籍,不久即倡建尚友书院。在注重声名的封建社会,地方上有相当名望的乡绅名儒倡捐书院,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号召力。


  由于王弘诲在故里享有崇高声望,很快得到众多士人的响应。《天池草》记载了尚友书院初创时的情形:“先生往自南礼归,即捐金创尚友书院,群郡邑弟子日游其中。每年出龙茶田租市税,为金二十,充会中费。适有疆事,郡中括市租充军兴,每举会仅称补葺。至是增入田租以足前额,经理周悉,制为画一之规,可世世保守,令勿失。而一时守令,监司诸君子相与从事而乐观其成。”尚友书院的创建成为一代名贤王弘诲一生最大的事功。


  琼台书院:清代琼州唯一府立书院


  “享誉中外的琼台书院大约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09年),是一所典型的官办书院,虽然不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却是清代琼州惟一的府立书院,是琼州府规制完备、人才甚众、有重大影响的书院,也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海南教育和发展历史的缩影。”章佩岚女士说。


  琼台书院位于海南省琼山府城镇丁字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钦命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抵琼赴任,倡议捐资修建这所琼台书院。


  琼台书院初建时,规模较小,院舍坐南向北,院前面设课厅,中间是讲堂,院后还筑有一座奎星亭。课厅和讲厅两翼修建了长廊,每边各有五楹。琼台书院的名字刻在院门外竖立的石坊上。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太后万寿恩科,琼台书院有四名生员考中举人。适逢新任道台德明抵琼,闻讯大喜,便亲临书院督察和考课,觉得“奎星亭卑小湫隘,非所以焕文明而腾士气”,遂筹资扩建。这次扩建,拆除奎星亭,修建奎星楼,并在楼房两旁增建廊庑各三间。乾隆十八年(1753年)工程完成时,恰值乡试放榜,琼台书院又有四名生员中试举人。在双喜临门、万众欢腾之际,德明欣然撰写《建琼台书院奎星楼碑》一文,纪事立碑,鼓舞后人,此碑至今仍立在奎星楼前。


  琼台书院生徒的招收起初为琼州府十三县派送,后改为招考。招生考试十分严格,封闭试卷,公开张榜。招收的生徒最少时20多人,最多时达80多人,生徒全年学习10个月,先后参加乡试、会试、殿试。清朝建立至康熙年间,琼州只出了一名进士。琼台书院创建后,文风逐渐兴盛。雍正年间,琼州进士及第四人,乾隆期间造就进士十一人。自书院创立起,金榜题名者,计探花一名,进士十多人,举人一百多人,教化生徒万余人,成绩显著,功不可没。到了民国时期,那里更是人才辈出,影响至今。


  海南在唐宋明清时期,教育兴盛,人才辈出。据《琼台记事录》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自东坡先生开拓海南教育先河之后,书院学堂相继发展,有史可考的海南最早的办学人是唐代被贬官员王义芳,他在吉阳(现昌江县)招收黎族子弟入学;而对海南影响最大的学人是苏东坡,办学时间最长的是“琼台书院”。


  众多的书院,大部分随着地震、台风、战乱的发生和年代久远的变迁,逐渐荒废、遗弃了,至今留存不多。但书院的创办者与讲学者,所存留的学品与精神气脉,却长久地与书院文化交相辉映,影响着琼州沃土上的代代学人。


  古代书院的三大事业是讲学、藏书、供祀,最重要的当属讲学,藏书以备学者看读,二者属于教学活动。供祀带有宗教礼仪的内涵,但也是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通过祭祀活动,祭奠儒家的“先圣”,“先师”,“先贤”,在师生心目中树立楷模,使见贤思齐,励志奋发。而书院的主办者或创始人,通过自己的种种德行彰显自己的理想追求,争做师表,已成为一种风尚,令后人景仰。


  王弘诲健全尚友书院讲学制度


  当今也许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在定安县学左侧原县学射圃地,曾有一座风靡全岛的尚友书院,这是明代海南最著名的书院之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明代中后期海南名贤王弘诲创建了这座书院。


  王弘诲,生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字绍传,人称忠铭先生,名号天池,定安县龙梅乡人。王弘诲幼年聪异过人,八岁起博览群书,日记千言。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广东乡试第一名,不久赴金陵会试,遭遇父亲病故,扶柩回乡。三年后,会试登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


  王弘诲为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三朝官臣。中年以前,王弘诲怀抱远大政治理想,不甘于“徒若蠹书虫,生死陈编中”,希冀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明中后期,官场贿赂公行,士大夫内部党争纷起。与此同时,宰相张居正等人试图通过积极改革挽救危局。王弘诲的同乡海瑞忠言直谏,触怒朝廷,被廷杖下狱。王弘诲崇敬海瑞忠直耿介的性格,早晚到狱中探问,送药调护。万历年中,他多次上疏,其《请建储公疏》《请讲朝公疏》《请召对豫教疏》《慎重诏令书》等奏疏,锋芒直指时弊,多涉及皇朝政治中敏感问题。当时人称赞王弘诲能恪守臣节,不畏权贵。


  王弘诲这样耿直的性格,注定了他与当朝势力之间的不可调和。明代书院在成化以后,由衰落逐渐兴起,各地讲学之风蔚起,且多由地方官或地方名贤筹集一笔资金,建筑房舍,购置田产,以田租收入做常年经费,于是,一批士大夫便纷纷创建或兴复书院,倡导讲学之风。王弘诲也归隐返乡创办书院,培养同乡学子便成为王弘诲后半生的追求。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尚友书院在王弘诲的亲力亲为下终于建成,成为明代一所著名的书院。


  研究海南古代书院的章佩岚女士介绍,明中后期以后的书院,盛行讲会制度,不同的儒家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王弘诲认为,门人理解不同,但目的都是追求圣门之道,终将“异者合而道术始一。故圣人者,群言之宗而道之岸也。”


  为了健全尚友书院的讲学制度,王弘诲制定了《尚友堂会约言》,并付诸实施。议定:“每岁四季,集同志者一会,约以季之仲月十有二日会讲于尚友书院,自官师、乡先生、孝廉、缝掖及凡民之俊秀俱在焉。次日方群诸英彦有志者再会文艺,相与折衷奥旨。”为了避免把学术争辩变成互相攻讦漫骂,王弘诲约定,“讲学尚友者,所以折衷群言,质诸圣,会通于道,而合异为同者也。”


  尚友书院是讲会式的书院,重视讲学,允许不同学派讲会,进行问难、论辩,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特点。但是,王弘诲长期置身中枢,位居高官,重视科举,提倡书院“德业、举业相资互发”。尚友书院因此具备王弘诲十分明显的个人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


  焦映汉倡议捐资建琼台书院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陕西武功人焦映汉抵琼赴任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这位进士出身的官员,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重视教化。他上任不久,便专门到明代大学士丘?F童年读书的地方、当时的奇甸书院(该院由丘?F创建,后改称景贤祠)瞻仰。看到书院已经停办,院落荒凉,不胜感叹。


  焦映汉还赴各县巡视,亲临东线沿海、中部山区和西线“东坡书院”,深感“学无他歧,教归一辙”。宋、明两代,琼地学风兴盛,英贤辈出,自清初学禁,始见衰落。为了“勤宣德教,扶植士气”,为朝廷培养人才,他决定筹建书院。


  焦映汉将书院位置选定在道署中心地带。宋、元、明以来,书院都建于山清水秀的郊外,以免市井的喧哗影响斯文。他将书院建于闹市,主要是考虑把书院建在中心城区,同道署等行政机关合在一起,一来可以提高书院的地位,二来也有方便往来之意,有利于道台政务之余对书院的督导与参与讲授和命题考试。


  琼台校史研究专家叶风先生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书院命名为“琼台”,有几层涵义:琼台是琼州的别称,体现出府立书院的性质;“琼台”也是丘?F的别号,以此为名,有重学礼贤、纪念大学士丘?F之意;与当时执掌全岛军、政大权的道台、镇台合称为“琼府三台”,以示对书院的重视。在琼台书院的创办过程中,焦映汉亲自筹划、选址、征地、督造、捐资、延师、拨田、立规,可谓呕心沥血。又亲自撰写一篇《琼台书院碑记》的文章,记录创办书院的过程,并镌刻于碑,立于书院天井里,以激励后人,教诲生员。


  焦映汉创立书院时,倡捐俸银600两,建立琼台。往后的道台、督学以焦映汉为榜样,也多次发动捐款,相率捐资修建院舍。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督学傅棠捐洋银400元,两年后,巡道费丙章倡导募捐,共募得5000余元光洋。购买西边民房一间,改建书院,拓宽场地,新建大门,将书院朝向改为坐北向南,修建讲堂,增建斋舍、厨房、浴室等。


  由于创办人焦映汉的表率作用,加上后任地方官的重视,经过几次集资扩建后,书院的面貌蔚为壮观,教学设备日臻完善。书院学习条件优越,经费保障充足,自书院创建后,“琼州文风骎骎日上,一时科甲联翩而起”,到清朝末年,丝毫没有废弛之色。


  潘存发起创办溪北书院


  溪北书院占地面积20多亩,前临清水池塘,规模宏大,采用透雕工艺和花鸟瑞兽装饰。书院坐北朝南,正室三进,两边为厢房,卷棚顶铺盖璃琉瓦。阴凉蔽日的枇杷树让书院显得更加幽静古朴,正门镶挂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书写的“溪北书院”匾额。二进厅堂悬挂“讲堂”木匾,为五开间四合院,是书院训导学生的所在。三进正堂为“经正楼”,为书院主体建筑。两匾额为潘存亲自所书。“经正楼”后遭台风破坏,于1921年改建成现在的中西合璧式二层楼建筑。现今保存完好,辛亥革命后一直作为学校使用至今,现为文北中学校址。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那时的铺前镇还是一个边陲渔村。由于是个天然良港,周边渔船自然停靠,附近乡亲也来铺前集市,来往的学子也日渐多起来。这一年溪北书院由本镇出身的清末著名书法家、诗人潘存发起,在广东总督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筹资建造而成。


  潘存,字仲模,号孺初,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生于文昌县港头村。咸丰元年(1851年)应本省乡试,始中举人,年已34岁。后应礼部考试,捐主事,分发户部福建司行走。光绪八年(1882年),潘存66岁告别京师,返回原籍文昌。他打算像王弘诲一样,著书立说,创办书院。


  离开纷繁复杂的官场,潘存一生一心一意致力于“教育兴国”、“教育兴琼”。他先后在广东惠州丰湖书院和琼州府城苏泉书院、文昌蔚文书院掌教讲学。在教学中“崇实学,黜浮伪”,为惠州和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潘存设想创立奇甸书院,以恢复海南先贤丘文庄公之传统,教育后学,可惜没有成功。此后又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与雷琼道朱采一起筹款创建“溪北书院”,购置图书,教化后代,对海南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光绪十九年(1893年),潘存不幸病逝,终年76岁。


  据史载,继张之洞、李鸿章等清末重臣之后担任过两广总督的一品大员张人骏,以潘存“品行高峻,学识深远”,奏请朝廷,将潘存生平事迹,学问德行,宣付清国史馆。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