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穿越岁月风尘的古牌坊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旅行中国社会的观光者,差不多在游踪所到的城邑乡村或郊外墓门之前,总可以看见一种旌表的牌坊或牌楼,在市声鼎沸中或苍烟落照中……岸然痴立在镇市乡村生活的迷惘里。”


  中国大地上大部分的古牌坊因“文革”等原因,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所剩不多的古牌坊穿过岁月的风尘,依然向人们讲述那些荣耀的故事,或是那段被荣光虚掩的血泪史。


  《海南文物记事》作者沈志成说,海南岛上的牌坊最让他震撼。历史上,海南牌坊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丝毫不亚于我国牌坊之乡徵州,去年沈志成在一次讲座中首次提出海南是“牌坊之岛”的说法。


  琼州 拾古


  电视剧《牌坊下的女人》今年初以来陆续在多家电视台热播。剧情从贞节牌坊开始:青河镇上季家的老娘苦守几十年获得了镇上第一座贞节牌坊,顿时成为镇上的热门话题;另一边,青河镇名门望族佟家男主人佟善群,眼红且妒忌这座贞节牌坊,为贞节牌坊掀开了两家明争暗斗的序幕……


  贞孝节烈牌坊 隐藏多少血泪史


  海南岛上的贞节牌坊也有着类似的故事。7月21日,海南日报记者来到澄迈大生美村的流芳坊前,问及该坊的来历,一位村妇用平和的语调说:“一位姓李的女子结婚后,丈夫死了,她终身未嫁,不跟男人接触,不和 男人说话,守了几十年,死后人们用米铺路送葬,并立这个牌坊给她。”


  村妇讲得流畅,虽然有关不和男人说话、白米铺路的细节有待考证,但这是海南坊间流传的关于节孝坊来源的大致版本。


  同日,在澄迈大边村田陇上一座节孝坊不远处,一位阿婆正劳作,我们问她:阿婆您认为这个牌坊好不好?阿婆头也不抬悠悠地说:“没有什么好不好的……她守了几十年,不容易啊。”阿婆的回答让我觉得自己的问题好幼稚。


  回忆是悠远的,故事是辛酸的。古代封建王朝对宣扬妇女的贞节观念,向来十分重视,到清代发展到了巅峰。清代因贞节妇女者众,牌坊遍布,官府不堪重负,采取集中旌表,人数最多的一座贞孝节烈牌坊,旌表人数高达65078人,这背后,隐藏着多少悲凉泣血的故事。


  “牌坊之岛”


  在海南岛各处寻访文化古迹整整十年,《海南文物记事》作者沈志成对海南日报记者说,海南岛上的牌坊最让他震撼。历史上,海南牌坊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丝毫不亚于我国牌坊之乡徵州,去年沈志成在省图讲座上介绍海南牌坊现状及保护时,第一次提出“牌坊之岛”的说法。


  他认为,没有哪一种古迹能像牌坊那样,承载着那么多的历史,分布得那么广泛。他们将古代朝廷皇恩和海岛村妇的生活联系起来,他们将南疆僻土的读书人和朝廷政事联系起来,同样是牌坊,有的牌坊背后是“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荣耀,有的牌坊背后是“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孤灯苦影。


  关于牌坊,《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概括:牌坊起源于汉代坊墙上的坊门,门上榜书坊名以为标记,宋以后随着里坊制的瓦解,坊门的原有功能消失,但坊门仍然脱离坊墙的形式独立存在,成为象征性的门,即为牌坊,立于大街、桥梁的显要位置。牌坊在南宋已经出现,至明则成常制。


  牌坊具有表彰性的意义,起源于汉时的“榜其闾里”,经唐宋之“树阙门闾”,至元明清已改为“旌表建坊”,即对政绩、及弟、长寿、守节等进行表彰,以示旌表。看似简单的牌坊,修建必须有两个条件:其一,要经过皇帝的恩准或封赠,否则犯欺君之罪。其二,必须有雄厚的财力。


  历史上,海南曾有石牌坊上千座,仅澄迈县老城镇,据明代《正德琼台志》中记载的牌坊就有40多座。又据清末《琼山县志》记载的琼山地区“名存实亡牌名录”就有295座。


  据史料,海口市文山村,原有明代进士举人牌坊“折桂坊”、“毓秀坊”、“登科坊”、“文魁坊”、“科甲联芳坊”等多达15座,记载着文山古村周氏家族“文士接踵,官员济济”的盛况。而海口市攀丹村原有明代进士举人牌坊“青云坊”、“天衢坊”、“省魁坊”、“进士第坊”等也多达11座,记载了攀丹村唐氏名门“累朝衣冠蝉联,英才辈出,代不乏人”的荣耀。


  闭目冥想,一个村庄十多座牌坊拔地而起,浩荡威严,蔚为壮观。只可惜,这些动人心魄的景象今人无法目睹。如今文山村仅存半块进士坊额和部分牌坊部件,而攀丹村仅残存两块记载当时建坊情况的石碑。


  我国牌坊之乡徽州史上有牌坊上千座,现存百余座。海南岛史上也有牌坊上千座,历尽沧桑留存至今的原建古牌坊现仅存30座,另有6座牌坊是在原址上新建的,如位于海口市水头村丘浚墓道前的理学名臣坊、海口市滨涯村海瑞墓前的粤东正气坊,临高县临城孔庙内的棂星门坊等知名牌坊均毁于“文革”,后重建。其他的牌坊均在地震台风、“文革”动乱、大修水利中被毁。


  牌坊大量在明清时期出现,海南也不例外。明清时,朝廷旌表政策放宽、儒家思想传播、官学私学兴起、本土精英辈出等原因,使海南牌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间俗称“梁牌”、“风牌”。除了高官墓地前、衙署、街道、名胜古迹前的标志性牌坊,大多为功名坊、贞节坊。海南现存的30座古牌坊中,进士举人功名坊16座(多为明代),节孝、贞烈、寿门坊12座。它们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圈可点的很多,几乎每座古牌坊背后都有一个沉沉的人物传记。


  触摸古坊


  30座现存古牌坊遍布城乡各处,想一一寻访,并解读它,并非易事,但是沈志成做到了。7月21日,听说澄迈县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古牌坊,他背上相机就去了。


  这次在澄迈大生美村小学旁边发现的是一座不久前被车撞倒的节孝坊。每次看到牌坊被破坏,沈志成都痛心不已。


  牌坊作为明清伦理纲常的物化建筑,具有浓郁的封建道德色彩,是特定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从建筑艺术来看,每座牌坊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造型艺术和雕刻的完美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走进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古朴而雄伟的太史坊首先映入眼帘,大气恢弘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明朝廷万历二年(1574年)为国史官王弘诲所立的太史坊,历经435年,字迹清晰,结构完整,是海南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牌坊,199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史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海南牌坊多为这种造型)。正面坊额上阴刻“太史坊”三个大字,这为“题”;坊额上还有小字“总督闽广粮饷……张守约为……王弘诲立”,这为“注”;坊柱两侧为明代著名书法家、王弘诲门生董其昌所书的楷字对联“石柱擎天秀毓南溟开五指,瑶台贯斗光摇此仍应三台”,这为“联”。“题”、“注”、“联”等文辞为牌坊的“坊眼”,为牌坊的画龙点睛之处,不可或缺,否则就失去了造坊的意义。


  仰伏莲花、栌斗、龙头形梁头、仙人纹、草弯纹、脊雕鲤鱼尾蛟龙头鸱吻,檐口雕滴水象形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古代建筑雕刻元素均可在太史坊上找到。


  从形制上看,海南牌坊主要有“屋宇式”和“冲天式”;“屋宇式”牌坊,额坊上戴飞檐斗拱,盖有屋顶的牌楼;“冲天式”牌坊,是由华表柱演变而来,没有斗拱和屋顶,间柱高出额坊直指天空的通天牌坊。如临高孔庙内“棂星门”坊等。


  海南现存古牌坊多以火山石为材料,显得凝重粗犷、历久弥新。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