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盛德堂:海南古文化第一堂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盛德堂悠悠历史850年


  1980年代,一个日本访华团慕名来到美丽的滨海城市———三亚,他们此行的目的一是寻找万代桥,二是踏访盛德堂……然而当时的盛德堂却依旧掩盖在一片低矮的灌木草丛中,如果没有裴氏后人的指点,人们很难发现琼岛这片中原文化热土。


  在裴氏第24代后人裴宏齐老人的带领下,海南日报记者走进位于三亚市崖城镇水南二村的盛德堂,仅存的两三间老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木质的门椽早已腐朽,倒塌的建筑构件遍地散落,老屋浸透了岁月的沧桑。


  72岁的裴宏齐老人,在光影斑驳的树下回忆起儿时在盛德堂读私塾的情景。老人说,那是在1946年春天,水南村及附近村庄的孩子都到盛德堂念私塾,记得当时的课桌上还刻有“盛德堂”三个字。


  查阅裴氏家谱,后人得知裴氏家族入琼始祖是北宋末年的裴?。《崖州志》上清晰记载:裴?,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是唐朝著名宰相裴度的十四世孙,先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守,任满入觐衍期,被贬谪为吉阳军(即崖州)守,有善政。因中原战乱,任满不能回去,于是定居吉阳军崖城镇的南漏村,后其子裴闻义移居水南村,今日的盛德堂就是裴闻义的住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据裴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裴氏后人将裴闻义的住宅改为海南裴氏宗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的崖州抗清保卫战中,盛德堂多次被焚毁,裴氏家族大多被杀害。到康熙、乾隆年间又重建盛德堂,但规模已大不如前,现存的建筑为清代道光年间翻修后留存至今。


  即便如此,后人依然可以从残存的建筑遗址推想当年的盛德堂,这处宅子坐东朝西,现存面阔三间,灰布筒板瓦顶,自前门入内,分别为门楼、两边有配房,中亭、正厅、书房、厨房、廊亭。盛德堂脊瓜柱形如方瓶形,由两块厚木上下衔接组合成一流线型,中间凿空成正梁头穿架的双口。正面浮雕一幅“龙凤图”,形象生动,极其精细。浮雕皆为一蓬十二枝莲花,心圆花实,舒张有序,这些显贵的装饰尽显盛德堂当年的兴盛。


  贬谪名儒盛德堂传播中原文化


  如今的水南村还居住了300多位裴氏后人,该村与古崖城仅一水之隔,因地处宁远河之南而得名,更因历代著名人士和贬官云集在此而闻名遐迩。


  除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曾在水南村居住了一年多外,著名纺织大师黄道婆也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从唐代起,众多被贬谪和流放的朝廷名相、大臣及著名学士,也曾有幸成为它的显赫“村民”。如唐代太子冼马兼侍读刘纳言,北宋宰相卢多逊、丁谓,南宋曾任右司谏待御吏(宰相)、参知政事的赵鼎,南宋曾任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的李光、南宋曾任便枢密院编修的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名儒莫蔡以及有“岭南巨儒”之称的钟芳,就是从水南村走出的骄傲。因此,水南村不但成为琼岛人文昌盛之处,还被誉为海南四大文化古村之一。


  史料记载,宋朝宰相赵鼎在南宋绍兴八年(1139年)因反对奸臣秦桧割地求和,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被贬谪至崖城后,就寄居在裴氏宅。


  赵鼎死后2年,力主抗金的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因上疏请杀秦桧也被贬崖州,并在裴宅寄居长达8年之久,直至秦桧死后,胡铨才得徙移衡州。北归时为表感激之情,特地赠匾并亲笔题写“盛德堂”三字,还作《盛德堂铭》以赞之,这就是“盛德堂”的由来。


  海南大学阎根齐教授认为,既然胡铨给这所房子题名“盛德堂”,那一定是这座宅子有“堂”的建筑。我国大约在周代的时候就有了“前堂后寝”的标准的住宅形制,前后分两部分,前面的称“堂”,主要是供接待宾客和议事之所,大雅之堂、堂堂正正即是指此;而“寝”是主人居住的地方,主要供长辈居住。“有堂必需另立一门。‘门’随着‘堂’相继而来。这种有门、堂、寝的建筑基本形制大概在宋代确立,影响至今。


  据清光绪《崖州志·盛德堂记》记载:“宋之南,丞相赵公鼎以事谪于崖,常馆于义室。已而,胡公铨继至,复馆于其所。因题其居曰‘盛德’。盖高山景仰晋国,而喜其有后也。若曰唐有天下,至于宪宗。文武恬熙,藩镇跋扈,几于不振。幸得度以成淮蔡之举,乃底于宁。自是出将入相,身系国家之安危者,四十年。而威望所及,夷狄慕之。岂非盛德者哉?……此堂之所由名也……予来琼,遇裴之后人乡进士崇礼,为予道其事。且曰,胡公所题,手墨尚存。愿有以记之。于是乎书”。由此可证,胡铨的题字至迟在明代中期还可看到。


  《崖州志》记载,胡铨在水南村8年多“日以训经传书为事”,“黎酋纷纷遣子入学”,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三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盛德堂近日完成具体修缮复原方案后,将由三亚市政府投资修复,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位于三亚市崖城镇水南二村的盛德堂,始建于南宋,距今有将近850年的历史,为唐代宰相裴度第十五代孙裴闻义故居。抗金宰相赵鼎、大臣胡铨贬崖居此,因胡铨书“盛德堂”得名。


  从南宋到清末为盛德堂题赠诗词的文人有40位之多,其中不仅有赵鼎、胡铨,还有元代的范椁、王仕熙,以及明代的丘?F、海南名人王佐等名人墨客,不少学者盛赞裴氏盛德堂是海南古文化的第一堂。


  元代裴氏家族已发展为名门望族,到了明代,盛德堂已由宗祠发展成水南村子弟读书的学堂,那些被贬谪居住在此的历代名儒,继承赵鼎、胡铨为师重教的传统,在盛德堂传播中原厚土文化,培育学人,播种新知。


  盛德堂诗抄代代相传


  裴氏第25代后人裴茂芷说,盛德堂原有一长约2米,宽80厘米刻有“盛德堂”的古木匾,木匾暗褐底色大红字,四周刻有卷叶卷草花纹。悬挂在“盛德堂”有800余年之久,直至1966年文革初期,村人将木匾从“破四旧”的火堆中偷抢出来,并将题刻刮掉得以保存,该木匾今存三亚市博物馆。

 

  阎根齐查阅大量史料后,计算出从南宋到清末为盛德堂题赠诗词的文人有40位之多,这其中不仅有赵鼎、胡铨,还有元代的范椁、王仕熙,以及明代的、海南名人王佐等文人墨客,不少学者盛赞裴氏盛德堂确实是海南古文化的第一堂。


  “盛德堂巍海南边,门阑四序蔼祥烟。先朝宰相多勋望,后代儿孙总俊贤。赵鼎谪居心似铁,胡诠题匾笔如椽。来游济济皆儒彦,为文春容几大篇。”这是丘?F的题诗。纵观盛德堂诗抄,内容多是颂扬裴氏宗祖的开明大义,赞扬裴家淳朴勤俭,忠厚处世的耕读家风,其中不乏王仕熙的《赠裴氏盛德堂》二首和王佐的《崖州裴氏盛德堂》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据裴氏后人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得知,明代成化年间,裴氏家族在盛德堂举行过一次规模盛大的祭祀先贤大典,并将新修好的《裴氏族谱》敬献与祖先灵前,当时有30多名地方官员和名人大家参加祭祀仪式,纷纷作诗赠裴氏后人,这些诗作均收录进《裴氏族谱》,总名为《赠盛德堂》。自此以后,裴氏盛德堂被尊为崖州的文化中心,前往瞻仰凭吊的晚辈络绎不绝。


  海南特有的贬官文化


  梳理历史,后人不难发现久居盛德堂的名人都是中原贬官。天涯者,古时乃天地之尽头,为历代王朝流放贬官罪臣之极处,被认为与地狱近在咫尺。因此许多贬官罪臣在隋唐之后相继被流放到这里,这也造成海南特有的贬官文化特色,不仅数量多,时间长,官职也高。


  省博物馆馆长丘刚说,经过初步统计,从隋代至明清时期的千余年间,流放到海南岛的贬官中六部尚书以上的50余人,宰相以上21人。其中有唐代宰相李德裕、韦执谊,户部尚书吴贤秀、礼部尚书辜玑、金紫光禄大夫冯盎,宋代宰相卢多逊、兵部侍郎王居正、翰林院大学士周秀梅等,还有贬谪来琼的宋代宰相丁谓、李纲、赵鼎和名臣李光、胡铨,以及北宋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等文化名人。


  在官场失意的贬官罪臣被贬谪到荒僻的海南岛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因此而颓废。开始在这里寻找寄托,而寄托的主要方式是兴教办学,改革陋习,传播汉文化,无形中为海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由此带来了海南文化、教育、生活习俗乃至观念诸方面的变化。


  胡铨贬琼八年,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开辟儋州学府,在载酒堂为海南学子传授诗书。热心传播中原文化和儒家文化,“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教化其人心,听书声琅琅,弦歌四起”,不仅培养汉族学生,还悉心指教黎族后学。


  这些被贬谪名人身处“蛮荒”之地,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基层,和各族人民朝夕相处,把他们在中原所具有的先进文化传播给了当地人民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大大缩小了海南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到明朝时海南岛更是人才辈出,先后涌现了如海瑞、丘?F、薛远、邢宥、汪浩然、廖纪、胡濂、唐胄、钟芳、梁云龙、王弘诲等海南籍名家。


  丘刚说,古代贬官多是正直坦诚、放言犯上、才情浩荡之人。海南的百姓却不管官场倾轧、派别政见,只看他是否为海南做过哪些好事,只要有善政就会被海南人尊重。


  海南也因“贬官文化”而成为中国历史名人的荟萃之地。


  海南人民从古至今,也深深怀念着这些为海南文化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贬官罪臣。海南百姓爱贬官,当是海南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