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老城建人眼里的海口变迁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作为解放后海口第一代城市建设者,80岁的吴崇章对海口的城市范围有多大、每一条路怎么建的、用的材料及工具、绿化树木是从哪运来等等,都熟记在心。他笑称,海口有许多路许多地方已经让他这个海口城建的“元老”级人物都不认识了,“变化实在太大太快,是我们当年不敢想像。”


  1953年,从南方大学海南分校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吴崇章,与班上的3名同学一起被分到了当时的海口城建局,他们4个人因此也成为解放后海口首批有专业知识的城市建设者。


  吴崇章回忆,上世纪50年代海口城区只有博爱南、中山路、新华路等几条数得出来的道路,除了老街区,许多老百姓住的是草房,最高的就是得胜沙路的五层楼,而连接城区外的只有海府路和海秀路两条道路。


  “当时海口财政基本上是没有钱投入到城市建设的。”吴崇章说,那时他们局里的测量仪器,只有一部经纬仪和一部水平仪,十分简陋。为了建路,他们想方设法到处打听,看能到哪里找到便宜的甚至是免费的材料。


  记得当时要修公园前那段100多米长的路时,海口都没钱买柏油修路面。听说三亚有一批被丢弃的柏油,于是他们去三亚到处打听,拿着镰刀钻进灌木丛中寻找,费尽周折才发现了这批柏油。后来请来工人和车辆,前后花费了十多天,才将这批柏油运回海口,铺在了人民公园前的那条土路上。


  “那时,龙华路的海口罐头厂、龙岐一带已经算是海口的郊外了。”吴老回忆,当年的海口就像个袖珍城市,东边到新民东路,西边到滨海新村的位置、北边到博爱路与424医院交叉路口,南边到人民公园,城区范围非常小,到处是荒芜的滩地,根本没有道路,他记得从现在建设局的位置到当时的玉沙村,还需要坐船摆渡过去。


  吴崇章感慨道,现在海口的城市环境已越来越舒服了。


  他说,自己平时在城市的大片绿地、树荫下散步时,经常会回想起那时,为买绿化用的椰子苗骑着单车在文昌东郊一带到处跑的情景,他说包括滨海大道上的许多椰子树,都是他们这样一点一点地去农村将树苗买来种上的。


  吴崇章说,如今的海口城市建设已有许多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比如现在的道路建设地下管网要求一步到位,比如现在一年有那么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建设,还有城市建设中方便市民生活、提高城市适宜度的设想与规划的实施……作为海口的城建界元老之一,吴崇章说看到当年海口小城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城市,觉得自己以前的努力没有白费。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