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崖城老街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在崖城孔庙门前也有一条老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海南著名的老街之一。


  据考证,崖城老街始建于明代。在历史上,崖城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商埠港口,驻有水师,设有炮台,从南北朝起置郡设治,自宋朝以来,历代的州、郡、县治均设在这里。


  《三亚市志》记载:乾隆二十年(1752年),崖城已设有东关市、西关市,老街上店铺30多间,有布店、酒店、首饰店、书店等。


  可以想见,昔日崖城老街上商铺星罗棋布,会馆商贾云集,满街人摩肩接踵,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


    现今,崖城老街的路已经改成平坦的水泥路,水泥路面两边至今都保留着许多很有特色的老式建筑,夹杂在新建的楼宇屋群之间。这些老式建筑都是清一色的南洋骑楼风格:两层或三层砖瓦结构的楼房,正面一楼都有一个宽敞的骑楼走廊,群落特色鲜明,这种古建筑风格,尤其是棱角分明的房檐,在三亚是独此一处。


  崖城的骑楼风格是从福闽、粤桂等地移植过来的。因为从唐宋开始,福建、广东等地就是重要的通商口岸,许多人在南洋经商,把南洋的民居风格也带回家乡,在移民崖城之后,又将其民居风格带到了这里。因而,老街的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西方古代建筑与福建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古骑楼,虽斑驳残损,墙面剥落,花饰残缺,墙面屋顶树草滋生,但其建筑风格却赋予它极大的用处。沿街的骑楼长廊即可避风雨,防日晒,底层又可作店铺,楼上则住人,商业性十分突出,典型的商住房,长廊式“排店屋”。


  骑楼一层的店铺迎马路的一面无墙,晚上闭店时用门板一块块插上落栓即可,二楼则是办公室或家眷居住。骑楼在崖城老街也当属最为精美壮观的,见证了民国初期作为南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海南的辉煌历史。


    老街两边,除了骑楼,还有黑砖黑瓦且很破旧的老店铺,马路的路面高于屋内地面一尺多,有些房屋的外墙早已倒塌,露出里面糊墙的老报纸和解放前残破的伟人照片,有的房子倒塌后露出邻居家的山墙,古老的墙壁上画的广告“仁丹”清晰可见。


  几百年过去了,崖城老街残留下的骑楼,由于常年失修,未得到很好的挖掘或保护,这些骑楼残存街区的规模远不及海口的老街,其实,在三亚崖城老街在二十多年前还较为完好,成街成巷,当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记录片《民国第一街》,规模还蔚为大观,而今已所剩无几了。


  残留的老房子还断断续续地兀立在这条日渐改观的街道上,就像历史总会在不经意间留下痕迹一样,曾经的店铺早已不复存在,但老字号还在房上的栏匾上存留;曾经的老屋翻新了,但老屋的格局和样式还依稀存续……


  岁月就这样,在这条河床似的老街上流淌着,刷洗着许多,留存下许多……  
  

    漫步老街,俨然回到古时,引发无尽的遐思……


  崖城老街之铁匠铺
  

  崖城老街,又称“打铁街”,这或许与这条街上曾有众多铁匠铺有关。


  在这条老街上,至今还有一家铁匠铺。68岁的林呈健是这家铁匠铺的主人,他告诉我们,他的祖先很早就住在这里了,他的父亲也是一个铁匠,在这条街上靠打铁为生,打制的铁器主要卖给周边的农民。这里曾经整条街都是打铁铺,从小他就听着打铁声长大的。现在就剩下他们这一家了,他也在这条打铁街打铁几十年了。


    林师傅后来动情地说:现在虽然有些老了,但还是不希望手艺失传!


  崖城老街之孔庙
  

  孔庙,位于崖城老街的一侧,原来这里便是赫赫有名的崖州学宫。作为崖州的最高学府,在崖州文化教育史上曾留下重重的一笔。


  崖城孔庙是我国地理位置上最南端的祭祀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是古崖城历史文化的象征。1994年7月被公布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中建有大成殿、文明门、崇圣祠、尊经阁。其时进庙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尤其是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留下了一批原来准备带去日本的佛教经典,这是崖城文化史上颇有神奇色彩的宝物。


  1988年5月,三亚市政府拨款对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门和东西庑进行维修。2003年10月,当地又对孔庙大成殿、大成门、东西庑又进行整体落架维修;2006年3月,对孔庙大成门前的原有已毁建筑进行复原维修,包括少司徒牌坊、万仞宫墙、礼门、义路、棂星门、泮池、泮桥、前东西庑廊、忠孝祠、节义祠等。2007年对孔庙后面的崇圣祠和东面的明伦堂进行修复。


  修复后的崖城孔庙恢复了大成殿、大成门主要器物的陈设,展示孔庙原有的历史风貌。大成殿恢复陈设有:孔子和“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塑像5尊及木雕神龛;十二哲人牌位;大小供桌、香炉烛台和各种祭器;主要乐器有一架16口编钟、一架24块纺馨、古琴、笛、箫、牌、大吊钟、楹鼓、十六戟架等。


  孔庙即崖州学宫对当地人文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崖州人喜文习字、擅长琴棋书画之风气世代传承。当地成立了诗联社、书画社和诗词楹联协会,在诗文书画创作极为活跃。


    修葺一新的孔庙,也是崖城老街上的一大亮点。


  崖城老街之虾馍
  

  虾馍,是崖城话。当地人把很多用粉状食材做成的小吃都称之为“馍”。


  虾馍,是用一种特制的容器炸出来的:先在勺子里薄薄地淋一层面糊,再堆一层葱末和藕丁、花生之类的馅,顶上放一只河虾,最后淋一层面糊,放进油锅炸熟即可。


  在崖城老街上,伍毛钱一个的虾馍,是最热卖的点心。往往是一圈人围着小炉子直催,卖虾馍的却要忙而不乱。炸虾馍是要提前预订的,因为冷了便不好吃。将未熟的虾馍在锅里翻腾着油香,买馍馍的小孩子们见浮起一个,便嚷开:“熟了!我的熟了!”


  夹起来放在锅一侧的搁架,等油滴个半干,然后在椒盐里滚一滚,就可以用纸包着吃了。


  炸出来的虾馍,是一个比较矮的圆柱体,色泽焦黄焦黄的,在正中间还有一只被炸得黄灿灿的小海虾。刚炸出来的虾馍真是诱人,韭菜的香,虾的鲜,脆脆的面糊,构成的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别说小孩子,偶尔也有一两个贪杯的男人没有好菜下酒,也会打发孩子们来买上几串回去下酒。


  在当地,虾馍还有一个特殊用场:这就是每年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老街上出嫁的女儿都会陆陆续续带上虾馍回娘家拜年,然后把虾馍同香烛一起摆上供桌,用来祭祀祖先。传统的习俗是,谁家的姑娘带的虾馍越多,便证明这个女儿的日子过得越红火,祖先也就越高兴了。


  崖城老街之老人说老街
  

  黄神良先生,今年 61岁。我们在老街上遇到他,闲聊起来。老人说:我家一直住在解放街035号,两代人了。听老人们讲,那时候,老房子漏雨,通风透气也不好,许多人家有钱后就拆了盖新房。这不,这些古骑楼建筑就是。现在少了,也破旧了,要是在几十年前,不光是老街,就是整个崖城也到处都是……


  上世纪20年代,解放街上都是来自岛内各地和广东等地的商人,他们在此开商店设会馆,很是红火。以前,这老街的路都是泥土路,两边的房子都是骑楼,很气派。老街两旁有打铁的、卖布匹的、做建材生意的,总之,卖什么的都有。那时候,老街没有电,但一到晚上,这条街很热闹,老人们都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后来,好多人家的房子旧了,成了危房,没有钱买地皮,便拆老房子建新房,现在一座座高楼建了起来,贴上了瓷砖,与老街骑楼很不协调,泥土路也修成了光滑的水泥路面。老街变样了!也许,将来的老街焕然一新了,过去的老街只是一种记忆了……


   崖城老街之在老街上漫步
  

  从古城门楼到崖城老街,还得走一段石板路。


  走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脚下,彷佛每一坑一包都有着鲜活的故事。于是,放慢脚步,生怕这坑包被自己不经意弄坏了而惹怒了先人。前行到马路的尽头左转,平整的水泥路面,崖城老街到了。


  崖城老街,虽然已经改成水泥路面了,但走在街上,还是能感受那种十足的古韵。老街,很静,没有都市街道的那种喧嚣,尤其是街道两旁那依然保留着的老式的骑楼,看上去都是久经风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偶尔,会听到“咯吱”的一声开门声,回头一看,一定是一位本地装扮的老阿婆或老阿公在微笑地打量着来客。若这时走上前去打声招呼,攀谈起来,老人便会热情的讲述老街上久远的往事。


  斑驳的骑楼、慈祥的阿婆阿公,就成了老街的一道极有历史韵味的风景。


  漫步老街,一股芝麻的香味随风飘来,寻着香味来到一个古老的店铺前,因店内的地面低于路面,从外到屋内还有两个台阶,在台阶上摆有一长木桌,桌上放有香油,屋内地中央有一口石磨,一个女人推动着长木杆的的石磨,一股芝麻酱顺磨道流入大锅内。浓浓的芝麻香味,随风飘荡传出很远。


  走在老街上,也有不养眼的地方,那就是古宅挨着新房,显得极不协调。


  午后的太阳斜斜地洒下阳光,崖城老街显得悠静,古朴,当然,你要是有双慧眼,或会聆听的耳朵,那么,便会在这条暖洋洋的老街上,看到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听到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