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老街生活 闲适多彩的市井风俗画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建筑、绿化、道路等景色,还体现于城市本身的文化积淀、本地人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五条老街的斑驳建筑、骑楼文化、百姓生活、风土人情、民间小吃在光影转换之间,正以一种新的姿态融入到快节奏的生活里。海口本地人的生活,在这片穿过时光隧道的老城里,有滋有味地流淌着。  


  手艺老街:炭笔画


  穿过新华北路一道狭窄的楼梯间,在二楼一个房间里,韩翠琼戴着眼镜,正用炭笔细心地作画。画笔下是位温柔贤淑的女子,用笔轻轻涂抹在女子的唇上,呈现出黑白分明的光影,画中人顿时显得熠熠生辉,刹那间生动起来。


  在新华北路街边,人们会偶见摆放着人物素描、“代写书联、画像”、“画像请上二楼”等广告,这昭示着楼房主人家的生意行当。


  在海南,许多人家还保留着要为自己画幅炭精画的习惯。炭精画是我国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以立体感、丰富的色调层次、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而闻名,是集艺术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独门画派。1945年,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开始在海口开设画馆作画。作为第二代传人的韩翠琼传承了这项技艺,她的儿子如今已是第三代传人,这家店也已经在老街上有60多年历史了。在第三代传人叶保龙身上,这门技术不但得到了传承,而且进行了创新,小伙子如今结合电脑技术作起画来功夫不减,但效率更高。


  在叶保龙的工作表上,记者看到密密麻麻记录的订单已经到了六月份。他告诉我们,有些华侨专门找上门来求画。前年,一位美国游客还慕名而来,看到韩女士画好的作品不由伸出大拇指连说“Good!”。


  “这是一门传统作画手艺,希望能保留下来这项传统文化。”叶保龙说。海南不少人保留着这种习俗,正是这种市场需求,炭画这种传统技艺在海南得以生存下来。


  休闲老街:老爸茶


  一壶咖啡,一盘糕点,椰风习习,三五人于桌前,就打发了一个悠闲的下午。熟悉海南的人都知道,老爸茶是大多数海南男人汇聚和交流的场所,也是邻里街坊,某区某地的市井文化交流中心。


  老王是得胜沙一带富兴街兴隆茶店里的常客。三年前退休后,他和几个老伙计就把老爸茶店当作了活动据点。每天午后,大家点上一壶咖啡或者红茶,再要上份新鲜出炉的鸡蛋饼,不过人均三、五元的消费,大家就可说国家大事,谈社会万象,看彩票,打牌闲扯。有人说,只有在海南,你才能享受到如此放松惬意的生活。


  早上,老爸茶大半是晨练后的老人,相邀到这里点份海南粉。下午,总有些闲散的人员相约来喝下午茶。入夜,周边的市民开始跑来纳凉,白天城里发生的各种新闻也在此时通过口口相传散播开来。


  这一生活习俗与海南身处热带,白天气温居高不下分不开,不过几元的消费,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坐上大半天,彼此都很满意。


  历史老街:凉茶店


  4月20日,晚上七点钟,行人匆匆。在新华南路的一家凉茶店,从北京来海南旅游的张先生在朋友带领下,刚到海口,就先来这家店要了杯凉茶喝。


  这家名为“老牌子金寿凉茶店”颇有一段历史,熟悉老街的人都知道,这家店铺30多年前就开在这里。凉茶店的现任老板吕女士今年已经50多岁,这家店是她从母亲手里接过来经营的,30多年来,茶店生意从未间断过。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服务人员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妇女,她们态度谦和,待客热情。一位女工说,她是在国营一家修理厂退休后来这里打零工的,退休后也没事做就来这里。几个老姐妹一起相处得很好。“凉茶店从早上七点钟开门营业,一直到次日凌晨三点左右。”她说,因为老客很多,生意好。天热时,店里煮茶的师傅要从早忙到晚,不停地煮茶,都不能间歇。”


  这家凉茶店旁边的“老字号凉茶”店,也是生意兴隆,人来人往,据店里的员工介绍,店铺也开有多年。从早到晚,不论大人小孩,走到新华南这两家凉茶店,都会停下来,要杯生地绿豆水,或是来杯去火的凉茶。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凉茶店,还是一个盛满了海口人童年回忆的镜子。尽管跟30多年前相比,两家店铺的门面还是很狭小,但来喝凉茶的人却总是络绎不绝。


  特色老街:吃斋饭


  在许多老人的记忆里,老街的喧嚣与繁华在年代的更替中,渐渐蒙上岁月痕迹,但只有那股飘在街巷中的香味至今依旧。


  “西庙”曾是海口本地小吃最为集中的地方。“西庙”并不是一条街,而是指海口义兴街、竹林里的西天庙一带。原是海口海府地区商贾和村民自愿集资于明代建成的,以祭祀明代著名爱国诗人、海南名士王佐。一直以来,许多老百姓来这里上完香之后往往喜欢坐下来填填肚子,于是小吃慢慢形成气候。


  斋菜煲是海口的民间传统菜,原为道家、佛家烹任的以三菇六耳、瓜果蔬茹及豆制品为主的素食菜肴,故又称“寺院菜”、“素菜”。60多岁的海口市民曹大妈说:“斋菜煲主要出自海口和琼山地区的民间。除了宗教活动需要外,传统的习俗是每逢农历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必吃‘斋’。其次是正月初九,也普遍‘拜神’吃斋。”


  细心的人对斋菜煲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要先将腐竹、粉丝、黄花菜、冬菇、黑木耳等干菜分别浸发漂洗干净,在开水中过一下,滤干,再分别用热油炒匀,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别洗净切好,煸炒入半味;黄豆腐干切成长条状,热油略炸成黄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着净锅烧热,油热后将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调入适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然后将煮好的斋菜分别按其原料的颜色间隔摆放入砂锅中,用中火煮开即可上席了。


  海口市民王阿婆说:“斋菜里的每一种材料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经验,都是精心挑选、寓意深刻的。”


  小吃老街:清补凉


  清凉的夜晚,漫步老街骑楼中,可以发现海口很多小吃风味独特,清甜爽口。在一本名为《中国自助游》的书上,可以看到博爱路是中国海南省海口市的特色美食街。久居海口的市民,轻而易举地就能数出这里多样的美味小吃:咸的有海南粉、斋菜煲、猪肠粉条、海鲜卷等,甜的有甜薯奶、九层糕、椰丝糯米粑、鸡藤粑仔、清补凉等等。


  外地游客刘亚军在海口新民西路、新华南路的小吃摊品尝了——鸡屎藤、清补凉之后,对海口小吃赞不绝口。“嗯,不错!非常好吃!鸡屎藤味道清新,清补凉吃起来清爽极了。回去后一定会给我的亲戚朋友介绍这些原汁原味的海南小吃。”


  从某个角度来说,小吃也是一种历史,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烙印,刻在骨子里,醇厚又不张扬,最能体现一方水土、一方风情。


  美食老街:独特“煎堆”


  与“西庙”不同,不远处的海口新民西路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是清晨。


  在从泰国回乡的符铭浩老人的记忆里,50年前经常看到这一幕:卖货的伙计忙碌着,来来往往的买者几乎每个都不忘与店主讨价还价,屋外有清澈见底的河流从路边经过……


  让老人记忆深刻的海口独特美食要算“煎堆”了,又称“珍袋”(海南方言的音译)。“煎堆”风味独特,制作考究。要精选新鲜糯米,用水浸泡5个小时左右。再用石碾碾为米粉状,用筛子筛去粗的,取精细部分,用水搓成粉团,捏成拳头大小的空心米团子,加进馅料。接着把芝麻洒在团子表皮上,放进锅里用花生油炸。几分钟后捞起,凉一会再炸,这样反复三、四次,直到表皮变成金黄色。


  在海口元宵节时敬神祈福,老人贺寿,或是建房上梁,孩子满月招待客人,“煎堆”总是少不了的,久别家乡的海外侨胞归乡,也总忘不了尝一尝“煎堆”的美味。 海口人爱吃的“猪肠粉条”,不仅仅是用猪肠,还用多种猪的内脏,粉条则用的是自制的河粉。


  “煎堆”、“猪肠粉条”这些小小的美食曾让符老在国外生活时日思夜想,牵肠挂肚。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