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一方鼓楼叹古今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建筑


    府城高处·巍巍烟雨中


    一座黝黑鼓楼横亘在鼓楼街之间,将鼓楼街一分为二。而今天则是一座更大的鼓楼,将鼓楼的昨天与明天一分为二。今天,鼓楼街虽然已是水泥钢筋的高楼林立,却不乏历史的遗存:窄窄的街道上,八卦辟邪镜依旧高悬于一些古朴民居的门梁之上。偶有女子手撑雨伞,穿巷而过,戴望舒的《雨巷》油然浮上心头。幽暗的堂屋里,天地君亲师排位依旧享受着源源不断的香火,墙边挂着的黑白祖先相框让人恍若置身民国。硕果仅存的四合院里依旧方方正正,人流熙攘,只是里边的人儿不再是长袍马褂,而是西装革履,抑或短衫T恤。


    鼓楼是古代军事建筑。顾名思义,此建筑就是城隅上置放巨鼓的楼房,用以报时或警戒盗贼。佛寺亦有鼓楼,与钟楼相对,建于正殿的左右,用以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中国古代征战不断,因此鼓楼万千,故事却各不相同。朱元璋建明伐元,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征南将军廖永忠等率兵征广东、广西。同年六月,海北海南道元帅罗福投降,海南分府元帅陈乾富归附,海南划入明朝版图。明朝在海南实行“卫所制”军事防御体系。有军队怎能无工事,卫指挥使王友大笔一挥,征发民夫数千,于是历史上有了府城鼓楼。


    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我们努力还原着鼓楼的原本模样:鼓楼高三层,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楼下城庸宽厚,下临旷野,有石级拾登,直通城门。登临楼上,海府山川形胜尽收眼底,黎民举动一览无余。楼上悬一巨钟,每有紧急事务,巨钟敲响,声闻数里。楼上驻有重兵,威压全城。


    历史长河中,多少雄关在毁灭与重建中沉浮,府城鼓楼也难以幸免。原楼高三层,现仅存二层。均受历代珍视,故屡毁屡建。从鼓楼碑文的记录中,我们读到了它600年来的兴替迁易。从明代从化十七年(1481年),卫指挥使李泰增砌台基副使徐斐设置铜台滴漏以计时起,曾多次修建和迁易。万历十六年(1588年),鼓楼又遭火焚,及至次年,副使孙秉阳、郡守周布贤才移建于城之东门内,为今镇之东门。以后,郡守涂文奎,又移至旧址复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台发生地震,鼓楼又遭塌毁。次年,尚书王诲遂重修,乃保存今楼。门额上分别灰塑“海南壮观”与“奇甸文明”楷字。


    而今的鼓楼虽然雄姿犹在,却如同许多古建筑一般活脱脱一个破落户。楼身苔藓丛生,伤痕累累。沿着破碎的石阶拾阶而上,黑色的城墙石是古老的,拇指粗的绿树却是新的。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树已经空留一个大大的树墩,主干部分不知所踪。台阶拐角处,一个一米多高的石碑依稀有字,却被时间磨砺成了无字天书。楼上,昔日的黑石地面已经被覆盖了水泥。眺望远方,目光未出几米,便被栋栋楼宇挡住了视线。昔日有文人曾经赞府城鼓楼曰:“百尺危楼瞰大荒,万家烟火正微茫;浮图七级凌霄汉,荡诲千帆破夕阳。”如今这诗歌里的胜境也只能到艺术的海洋里去想象了。


    楼上一栋古香古色的房屋犹在,石是黑色火山石,柱是烟熏硬木柱,床是没有油漆污染的木质窗。只是屋中的主人不再是身着盔甲的战士,也不是报警的大钟,而是三户过着现代生活而对鼓楼历史知之甚少的人家。房屋的屋檐下那祈求吉祥的木刻祥瑞依旧如同百年前一般守护着这座饱经风霜的建筑。


    历史


    鼓角相闻·当年古战场


    每一种事物都有他难以摆脱的宿命,鼓楼作为军事设施,他的宿命自然就是战争,无休止轮回反复的战争。六百年来,这座默默无声的鼓楼到底见证过多少厮杀,恐怕只有那伤痕累累的城砖知道。而今,中华无战事,百姓享太平,何等幸运。恐怕因此而被冷落的鼓楼也在为楼下芸芸众生的安宁和乐而暗自欣喜吧!


    历史太多的巧合,府城鼓楼与民族抗倭斗争紧紧相连,纠缠数百年。府城鼓楼第一次与抗倭结缘还要从它的缔造者王友说起。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都指挥使王友缔造了府城鼓楼。但如果没有抗倭,王友就做不到都指挥使高位,府城鼓楼是否会在历史上出现也便会是个悬疑。翻开《明史》,在浩瀚的文字中,有王友的一笔。朱元璋兵起濠州,各路英雄纷纷归附,王友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朱元璋打进京师,成了明太祖。论功行赏,按军功,王友本应封侯,跻身人臣上流。哪知朱元璋觉得王友为人骄纵,为将时多有僭越之举,连伯爵都未封。后经人求情,王友被封为清远伯。


    明洪武二年,王友迎来了功业的机遇期。这一年,日本倭寇屡屡犯境。在东部沿海,烧杀抢掠,为祸一方。朱元璋震怒,名王友以总兵之职率领舟师进行反击。战事刚开始并不顺利,但王友调整战略,终将一伙倭寇围歼。皇帝龙心大悦,传旨嘉奖。王友自此成为朱元璋宠臣。后来得以远征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正因为这次行动,王友才有机会执掌海南军事,建立府城鼓楼,也才有机会如愿封侯。据传府城鼓楼建设的初衷也是为了抵御倭寇侵扰。


    时间的巨轮转瞬间转到了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倭寇趁我中华疲弱,大举侵扰海口。鼓楼之上,警钟敲响,全城军民汇聚鼓楼城下,杀向侵略者。这口报警的大钟,现在转存于五公祠。海南人民浴血奋战,杀得倭寇节节败退。在外沙,倭寇彻底溃败,仓皇而逃,自此外沙改名为“得胜沙”。


    民俗


    斗转星移·繁华如一梦


    每一件古迹的背后都凝结着文化与民俗遗产的晶石,鼓楼也不例外。这座为战斗而生的建筑也见证着它脚下这片土地的繁荣与没落,经历着它周围民俗文化的时过境迁。


    鼓楼街与鼓楼一起度过了600年的风风雨雨。明朝时的鼓楼街可不像今日一样宁静、淡泊。那时的鼓楼街四合院林立,临街多铺面,是府城的一个繁华热闹之处。这里最有名的一样东西是手工牛角梳。鼓楼街的男人以能制作一把上好的牛角梳为荣。一把把牛角梳划过女人的黑发,沉醉了女人的心田。时光流转,今日的鼓楼街,四合院已经逐步被楼房驱逐出境,牛角梳也没有人再去打磨了。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