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国宝巡琼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蜜语


  四羊方尊、金缕玉衣、人面鱼纹彩陶盆、虢季子白盘、秦武士陶俑……这些国宝级文物悉数来琼,开始了为期2个月的甜蜜之旅。


  国宝巡琼,实属不易。这些重量级文物能够走出“深闺”,得益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华文明,国宝开始了全球巡展,去过韩国、日本,也曾到过河南、重庆、深圳,如今来到美丽的海南岛。


  在中国电信———国家宝藏(海南)巡展的前几站中,河南、内蒙古等地出展的国宝均为50余件(套),而此次巡琼的国宝达到66件(套),总共106件,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国宝巡展数量最多的一次。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工在即,国宝巡展的脚步不可能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省文物部门多方努力终于把国家文物精品中的精品送到海南百姓的身边,怎不甜蜜?


  物语


  106件国宝级文物,安安静静地守候在海南省博物馆,它们不会说话,当然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它们却依然掷地有声,因为那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便是它们独有的“物语”。


  徜徉于省博物馆偌大的展厅,一件“突目铜面具”躲在展厅的一角,人们很可能直奔“金缕玉衣”而去,而忽视它的存在,但谁也不能拒绝它的“物语”。


  它用生动夸张的面部表情,告诉人们商代中晚期蜀国青铜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独具一格,且看这件面具的眼球部分极度夸张,瞳孔部分竟呈圆柱状向前突出达9厘米,虽然形似面具,却以85.3厘米的高度而无人企及,只能作为宗庙的重器用以祭祀。


  这是现代人能够读懂的“物语”,还有更多人们至今还不能达意的语言。


  有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小口尖底陶瓶,小口细颈,斜肩鼓腹,双耳对称,瘦长尖底,人们现在很难看到类似的器物,当然也就读不懂它的“物语”,有人猜测这是汲水的工具,也有人说这是礼器,盛放酒或水用以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


  这仅仅是单件国宝的“物语”,远远不够,还有更多国宝间的“对话”。


  与真人等高的秦武士陶俑,告诉人们从东周开始,墓葬中渐渐流行安放俑,以取代野蛮的人殉,对面安放的隋代青瓷武士俑已经用事实告诉人们时代的进步,它们仅有正常人三分之一的身高,质地也由简单的陶过渡到瓷,工艺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对人的尊重也在强化。


  如果说它们的“物语”都太含蓄了,别急,这里还有更加直白的“物语”。


  国家宝藏海南之行中,有一套铸造于战国时期的铜编钟,至今还能奏出准确的音律。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送了用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后又将这一乐曲装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天际,响彻太空。


  在海南省博物馆布展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德永华副研究员现场击打编钟,从低音到高音,声音从雄厚变得清脆,每一次敲击都能强烈震撼现场人员的心灵,人们折服于古代工匠卓尔不群的技艺,更为祖国的灿烂文明自豪,就这样人们不知不觉放下手中的工作,静静的聆听那古老而传奇的“物语”……


  独语


  国宝就像一杯红茶,唇齿留香;国宝就像一杯红酒,意蕴悠悠;国宝就像一支火鹤,永不凋零……


  品鉴国宝,来不得走马观花,要入微地看,耐心地品。我们拒绝闪光灯的频频亮起,也无需快门声不绝于耳,真正的欣赏是心灵的对话,开启个人与国宝之间的心灵之窗。


  有心的观众不妨在欣赏文物前做一点必备的功课,诸如了解文物基本的历史情况,粗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带着一份求知欲欣赏文物,或许在欣赏之中得到意外的收获,或是对那段历史的感悟,或是对灿烂文明的膜拜,或是对古人智慧的折服,或是……


  这次展览中缺少人们熟知的中国字画,也鲜见闻名于世的中国瓷器,这或许能成为人们观展后普遍留下的遗憾。


  海南高温高湿的环境实在不适合质地脆弱的字画展出,娇贵易碎的瓷器也禁不起长途跋涉的劳顿,它们珍贵无价,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呵护文物之心,看待国家宝藏(海南)展中小小的遗憾。


    国宝故事


  106件国宝,106个故事,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不同寻常的经历,注定了它们身份的显赫与价值的不凡。让我们穿越时空的记忆,跟随国宝一起回到那年那月……


  今天,我们从106件国宝中,认真遴选6件文物详尽介绍,让读者提前一睹国家宝藏(海南)展的精彩瞬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永华副研究员说,106件文物,每一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都能引起我们对伟大先民创造出的灿烂文化而由衷地慨叹和敬佩,受限于报纸版面,只能选择6件,对于剩下的100件国宝,实在是难以割舍……


  这6件文物仅仅是国家宝藏(海南)展中的惊鸿一瞥,其余的100件国宝照样件件精彩,让我们静待4月1日国家宝藏(海南)展的盛装开幕!


    最古老的巡琼之宝


  人面鱼纹彩陶盆


  国宝档案: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国宝故事:细细看来,陶盆表面有许多裂纹,盆底还有后期文物修复过程中补缺的痕迹,即便是点点残缺,依然无法掩饰其重大的历史价值。


  人面鱼纹陶盆是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器物,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因第一个发掘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仰韶文化遗址至今已发现上千处,分布在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陕西省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人面鱼纹陶盆便是儿童瓮棺的棺盖。


  在这件陶盆的内壁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专家点评:瓮棺葬是将尸体或骨灰殓入瓮具中而后埋入地下的一种葬法,新石器时代就已盛行,这种葬俗在中国一直延续到汉代甚至更晚。


  这种葬俗在海南也不少见,比如陵水、东方等地就发现了多处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瓮棺墓(群)。海南岛气候高温潮湿,木棺很容易腐朽,采用较为坚硬的陶瓮作棺具就比较容易长期保存。结合海南考古资料,发现海南岛出土的瓮棺多是单一的夹砂低温陶,其烧制火候温度是不可能生产出如此大型印纹硬陶瓮的,这种葬俗带有明显的仰韶文化色彩。


  人面鱼纹陶盆是本次展览中年代最久远的一件文物,也是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重点提及的文物。人类文明最早的启蒙,便是学会使用石与火,与生俱来的美感和智慧被倾注于泥土之中,经过火的焙烧便产生了陶,那灵动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充满了生命力,既为图腾崇拜、敬神祈福,又是生存的写照、情感的表达。


  商周断代物证


  国宝档案: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


  国宝故事:在国家宝藏(海南)展上,这件文物并不起眼,首先它没有巨大的器形规模,其次它也没有闪亮的光泽,但锈迹斑斑掩盖不了它显赫的身世。


  该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铸的铭文,4行32字铭文,记周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早上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还讲述武王灭商7天后,在陕西阑师赏赐有功人员,“利”得到了周武王赏赐的金(商周时指铜为金),为纪念这一荣耀,就铸造了这件簋和铭文。由于簋的主人是利,所以被称为利簋。又因为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史实,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


  簋是古代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饭盆。在祭祀或宴享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礼器,和鼎配套使用。按周代礼制中用鼎制度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八簋”组合的最高礼仪。


  专家点评:牧野之战,武王克商,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凭借的都是文献资料,而没有直接的实物见证。


  利簋是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的出土,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铭文开头即讲“王武征商,惟甲子朝,”这与文献中周武王在甲子日早上出兵伐纣的记载完全一致,其重要价值在于为史学家提供了商周断代的物证。


  国宝档案: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口宽86.5厘米,重215.3千克。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


  国宝故事:每件国宝都有自己的故事,虢季子白盘也不例外,它出土于陕西宝鸡,后辗转流至江苏常州。


  此盘曾被人用以喂马,1864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攻下常州进驻太平天国护王府,在马厩中发现此盘。其后,刘氏返居故乡合肥,建“盘亭”而藏之。民国之后,争夺此盘风波迭起,北洋军阀、日本人都欲借势抢夺。刘氏后人为保此盘历尽磨难,最后掘地一丈,深藏不露。1950年,刘铭传四世孙刘肃将此盘重新掘出,献给国家。


  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8行111字铭文,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辞精炼,朗朗上口,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铭文字形较大,结构严谨,书法用笔谨严,圆转周到,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之精品。


  专家点评:虢季子白在对猃狁(xiǎnyǔn)的一次战争中斩敌首五百、俘敌五十人,周王以车马、弓矢和斧钺赏虢季子白,虢季子白受到周王的赏赐深感荣幸,于是命人铸造此盘,作为纪念。


  古人铸造青铜器一般有三种用途,一是专用祭祀,二是缅怀先祖,三是显示身份。显然,虢季子白盘为虢季子白显示身份荣耀所铸造。


  盘为古代的盥器。商周时期,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即以盉或?F(yí)浇水洗手,用盘承之。战国以后,沃盥之礼逐渐废止,盘也更多的被洗取代。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堪称周代青铜器中的巨宝。


  祭祀和战争铸就了商周青铜艺术的辉煌,千古铭文的传颂又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国宝档案: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高53厘米器盖直径32厘米。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国宝故事:这件小小的贮贝器上,却雕铸了127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在1间干栏式房屋下又环绕了16面铜鼓,战争、纳贡、杀人祭铜柱、杀人祭铜鼓、纺织、狩猎、驯马等滇人社会生活场景全部展现,是滇文化研究的珍贵史料。


  悉心观察,人们可以看到参与祭祀的人中,有持刀的屠夫,有喂猪、喂孔雀的妇女,有打击铜鼓和錞于的乐人,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仿佛是一幅立体的西南古老民族的风俗图卷。


  在滇文化的众多精美文物中,贮贝器是一种最具地方特色的青铜容器。贮贝器就是存钱罐,有桶形和鼓形两种形式,常出现在随葬品丰富的贵族墓中,出土时,里面往往装着成千上万的环纹海贝(当时滇国通行的货币)。因此贮贝器和其中的海贝是滇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专家点评:这是目前已知出土的贮贝器中人物最多的一件,这件反映西南少数民族的贮贝器,似乎与海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贮贝器上部的干栏式建筑在海南岛随处可见。不仅如此,贮贝器上描绘的祭盟场面,与中原地区的风格迥异,人们过着原始的“以物易物”生活,把“海贝”当作财富的象征。


  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并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庞大的祭盟场面又映衬出封建王权的强盛。


  国宝档案:东汉(公元25~220年)。全长54厘米,通高15厘米,1955年广东广州先烈路出土。


  国宝故事:船作为人们穿越水域的交通工具,很早便伴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出现。广东、福建省等沿海地区先民更是驾船高手,航海文化十分发达。


  不要小看这件小小的模型,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船锚栓系在船头,船头两边分别插有三根桨架。船两旁为撑篙的走道。船分前、中、后三舱,均有蓬盖。前舱适合用做货舱。中舱比前舱稍高,屋呈方形,两侧各开一门以供人出入。后舱为舵楼,最高,便于舵手鸟瞰前方,操掌航向。后舱右侧附有一间小房,推测是船上的“洗手间”。船舱里还设置横木“梁担”,可使船身骨干坚实,吃水深,负重大,行驶平稳。


  船上塑有6个处于工作状态的船工,按人物身高比例推算,船实长应为15~20米,高度应为4~5米,载重量达5吨,是一艘设备完善、航行于内河兼近海的客货两用船,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远航能力,也许古人就是借助这样的船把全国各地的货物运到隔海相望的海南。


  专家点评:先人在两千年前所使用的船,与现代船的样子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如果把这件陶船模型当作“舵船始祖”一点都不过分,这艘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的陶船模型,是现存世界上最早使用舵的舟船模型。“舵”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贡献,西方迟至1242年才出现舵。


  陶船模型呈长条形,头尾狭小,中间宽敞,底部较平。舵的形状下宽上窄,下部向后斜伸入水,舵下端与船底齐平,水浅时无需提舵。船的整体结构复杂。


  这件文物的珍贵之处在于既做出了锚的模型,又做出了舵的模型,不仅如此,敲击这件文物,已经能够发出清脆的响声,由此证明东汉时期的陶已经相当坚硬,接近后代的瓷,也就是说烧制的温度已经接近1300度,这在当时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进步。


  国宝档案: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通高58.6厘米。1938年湖南宁乡月山铺(今黄材镇龙泉村)出土。


  国宝故事:如今人们看到的四羊方尊在灯光下泛着青铜器特有的光泽,孰不知四羊方尊还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碎后重生经历。


  四羊方尊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让它重现人间的,是湖南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姜景舒。


  1938年,姜景舒和两兄弟挖土种红薯,锄头碰到一块硬物,他们想清除这块硬物,猛一锄头下去,“哐”的一声,从土里溅出一堆锈铜片,这便是今天看到的四羊方尊。


  也正是这一锄头,让四羊方尊碎得一塌糊涂。那时的人们并不清楚到底有何价值,但方尊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泽,让姜景舒以为挖到了“乌金”,便卖给了当地的古董商张万利,很快转手到了长沙,但随即被当时的政府没收,交由湖南省银行收藏保管。


  命运多舛的四羊方尊,又饱受了日军的空袭,被炸成20多块。直到1952年,湖南省文物专家才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仓库中,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后经专家修复得以重现人间。


  专家点评:透过四羊方尊,我们可以大胆揣摩3000多年前湖南地区的样子,青铜器上的蕉叶纹可能反映当地种植大量的芭蕉,那时的气候或许比现在更潮湿;那传神的羊头,也许告诉我们当时湖南地区有着养羊的习俗……


  尊是古代盛酒器,也是祭祀用礼器。四羊方尊的精美,让我们不得不折服于先人将熟练的技艺与丰富想象的完美结合,即便是掌握现代技术的今人也无法企及当时的工艺。羊自古以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吉羊”也被古人与“吉祥”通用。


  四羊方尊出土的离奇经历,为这件“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凭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也被公认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我国现存商周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