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崖州何时才有“城”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位于海南岛西南边陲的三亚崖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崖城作为三亚历代的衙署所在地,已经延亘了2000多个春秋,它的过去,是作为三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存在的。唐代宰相韩瑗、李昭德、崔元综和宋代宰相卢多逊、丁谓、赵鼎的到来,不但增加了崖城的知名度,也为这里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及至明代,崖城还走出了一位上承丘?F,下启海瑞的“岭海巨儒”———钟芳。


  崖州何时才有“城”?


  走近崖州古城,赫然入目的是其重修过的巍峨的南门,横额上题刻的“文明门”三字,应是古已有之,历史的况味一时间厚重起来;南门两边是新修的城墙,上面的一段段女墙和一个个垛口,将人拉回遥远的从前。崖州古城除了南门和北楼尚存之外,东门和西门以及它们两旁的城墙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瓦房和楼房。


  那么,州城始建于何时呢?黄家华说,关于崖州古城的修建年代,历代的《崖州志》都语焉不详,《琼州府志》的说法也有分歧,他本人倒是觉得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说法比较可以采信,即“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筑土城”依照这一说法,崖州是在810年前才有城池存在。


  所谓“土城”,就是夯土筑就的城垣。夯土筑也叫版筑,即用木板为模,在其中装填粘土,然后分别逐层夯实成型,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一种传统工艺。黄家华认为,版筑取材便利,施工简易,应是当时比较适宜和可行的。


  黄家华综合各种史志资料,认为崖州城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先后历时600余年,可分为“三期工程”:第一期工程为南宋的版筑土城,始砌砖,创女墙,开东西南三门,元代才建有“谯楼”;第二期工程为明代的复加砖石,上建敌楼,外浚濠堑,添筑月城;第三期工程为清代的重建城楼,修葺月城。在一二期工程中,曾先后两次拓宽城址,从东向西扩展,使城池面积达到千余亩,形成基本格局。


  那么,筑城之前的崖州是怎样的景象呢?


  据顾祖禹考证,旧时崖州并无城池,“仅以木栅备寇”。因为到十二世纪末,古崖州虽然开郡设县经历千余年,但土地的开发利用还十分有限,人口还很有限,时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里曾写到这里“强名小垒,实不及江浙间一村落也。”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时任吉阳军知军的周曾在一封家书中写道:“抵郡,止茅茨散处数十家,境内仅三百户,每遇五七日,一区黎峒贸易,顷刻即散。僚属一二,皆土著摄官,不可与语。”可见当时崖州人烟何其稀少,而南宋之前就更加萧条,“户口都无二百家”、“麋鹿时时到县衙”,这是北宋被贬崖州的宰相丁谓在《到崖州见市井萧条赋诗》中的两句,足见当时崖州之小,开发程度之低。


  守城护民惊心动魄


  然而,筑城之后并不等于一劳永逸,就意味着高枕无忧了。翻阅各类史志,黄家华发现历史上刀光剑影在这座小城愈加频繁闪现:“瘴岭旌旗,边城烽火”,“羽书之告警者接踵而来”,“盖匪焰之炽,已不堪收拾”等等,从这些官家之语可以想见当年的血雨腥风。


  崖城虽然据海占山设防,但这些目的在于防范和镇压民众暴乱的军事设施,并不能遏制倭寇、海盗和土贼的骚扰和掳掠。有据可考,从汉代至清末,由倭寇和海盗对崖城造成的祸乱多达300多起。不过,崖城几百年来上演的并非全是屠戮的悲剧,一些守土安民的感人事迹倒也时有发生。


  如明代万历年间,倭寇进犯崖州,围攻州城多日,情况十分危急。曾任浙江训导的崖州学正罗士俊偕同文武官员,“鼓励民兵固守,倭围城数日,知有备,引去,民赖以安。”罗士俊更是与兵民一道,日夜守城,倭寇多次攻城不下,最后终于在兵民的反击下望风而逃。


  浙江海宁人邬若虚是万历年间的一位崖州知州,他上任伊始便遇上当地暴民猖獗攻城,于是率领兵民增高和加厚城墙,并且开挖护城河,同时加强防卫,连续50天“裹甲不解”,贼寇无计可施,便在一天夜里悄悄离去。


  有一次,海盗勾结倭寇攻打崖城,来势极其凶猛。邬若虚不但召集兵民守城御敌,还做好以身殉职,与城共存亡的准备,他嘱咐妻子洪氏说:“封疆任重,身与城为存亡,义不反顾,尔等须自为计。”洪氏并无畏惧之色,表示也要清理出枯井来迎敌坠入。兵民们看到州牧一家如此大义大勇,“于是厉气登城,将士用命”,不断地用奇谋妙计疑惑贼寇,最终击溃敌方,使得崖城百姓免去一场浩劫。这段记载在清代道光《广东通志》里的故事,如今读来,尚觉惊险,却也感人。


  类似这样的故事,《崖州志》、《琼州府志》和《广东通志》里都多有记载,本文就不再赘述。


  黄家华说,让人扼腕的是,时至今日,先人苦心经营了几个世纪的崖州小城已被时代所遗弃,在岁月的风雨中一步步抹去往日的容颜。1920年,为修公路贯通城上,东门和西门尽被拆除;1928年,又拆毁北楼旁边的一段城墙,以开公路通往城北。此后,崖州古城开始屡遭“劫难”,几十年间几乎被毁弃殆尽。目前,宋元明清各种规制的城砖已经散失难寻,幸存的唯有一座南门和一座北楼。


  学宫:崖州的文教中心


  “崖有学,肇于宋淳祐中,知军毛奎始创于城西。元泰定中徙城东,至正中又复其旧。入国朝来,虽屡更修葺,然皆苟焉而已。”明代大学士丘?F的《崖州学记》一文,道出了崖州州学的始设时间,即1241-1252年间,建在崖城的西边,此后的100年间有过迁徙,后又移回原址;进入明代,则有过多次的重新修葺。


  《崖州学记》是崖州州学创建以来的第一篇传记,正如丘公在文中说的“未有文学之士为之记者”。丘?F长期在京,为何有此闲情雅致呢?原来,明代成化七年(1171年),丘?F回乡奔丧,正在重修崖州州学的知州徐琦知悉后,当即寄书到琼山,请他撰文记事。


  黄家华说,南宋官府最早在崖城设立是“儒学”,传道、授业、解惑,足见执政者当时对教育的重视;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诏令天下儒学都要祭祀孔子,于是从京师太学到各府、州、县之学,都一律建起孔庙(也称文庙),即使是远在南溟的崖州也概莫能外。崖城孔庙正是诞生在那个年代,从此,始于南宋的儒学和新立的孔庙合而为一,庙学合一,是为“学宫”。


  崖州学宫在丘?F撰写“学记”之后,还有过多次的整修,及至清代道光年间,又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其地点便是今天的位置所在,即位于崖城的中轴线上,正对着当年新开的“文明门”。湖北布政使、探花张岳崧对这次重建做了记述———《重修崖州学宫碑记》。


  官府重视教育,促使人文蔚起。崖州学宫先后培养了大批贤能人才,其中考中进士的是宋代的陈国华、明代的钟芳、钟允谦父子和周世昭;此外,明代廉政能文的举人裴崇礼、清代精于诗文的举人吉大文、博学多才的拔贡何秉礼,以及光绪《崖州志》的两位主要纂修者———文笔斐然的举人张?Q和拔贡邢定纶,都是从崖州学宫走出去的佼佼者。


  主讲专家


  黄家华,三亚崖城人,中学教师,主要著作有历史随笔集《崖城从前》。(记者  陈耿)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便在海南岛上设置儋耳和珠崖二郡,珠崖郡管辖十一县,其中之一为临振县。今天的三亚市崖城镇,便是临振县治的所在。此后,隋代的临振郡、唐代的振州、宋元的崖州、吉阳军以及明清的崖州,及至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崖县,治所都在今天的崖城。


  诸多历史信息都在告诉后人,崖城不仅是三亚历史上的政治、军事中心,还是文化和教育中心。


  崖州古城,这座沧桑的琼州边城,经历了多少前尘往事,留下了几多文化积淀,使得今人总能在史书的记载和现存的古迹中,找到许多零碎的记忆,抒发一些幽忧的感怀。这一讲,主持人请三亚市文史专家黄家华先生向读者讲述崖州古城的春秋。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