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千年人文圣地——崖城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崖城镇古称崖州,距三亚市区42公里,是中国最南端的古城。崖城是三亚第一大镇,方圆514平方公里,地区人口14万。古崖州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置,宋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为中国古代陆地南极的一座坚固城池,为保疆安邦、管辖南海作出了历史贡献。崖州古城世称“诗礼之乡,文化重镇”。历代的文人墨客,圣贤学者,达官名流的流放谪居地,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的商贾南迁落籍,对崖州城的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到了明清时,崖州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


    千年古镇凸显浓厚的文化内涵


  走在崖城的大街小巷,都可看到许多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东关街和保港的骑楼式历史街区,孔庙、水南村的盛德堂、清代林缵统故居,三姓义学堂等。据来崖城考察的文物古建专家介绍,崖城的古民居建筑,有很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因为它们是我国非常有特色的现存古民居群落,如古民居屋顶的坡面“接檐”,在我国古民居建筑形制中独一无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何擎国告诉记者,目前许多100多年以前的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大多已经破败不堪,或者已经颓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唯有保港东兴古街的骑楼式古建筑群落,由于修建时间相对较晚,且大多是两三层楼的砖石结构楼房,因此这条古街的古建筑保存相当完整,它们默默耸立在新兴的楼房群落里,仿佛要向人们诉说崖城昔日的繁华。“崖城现存文物还有古城池南门、崖城学宫、迎旺塔、盛德堂、广济桥、热水池、万代桥及众多的馆藏和家藏文物等,这些都是古崖州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有力见证。”土生土长的崖城人——市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副主任黎月光说,目前三亚全市9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点)中,崖城就占了65处。


  受悠久历史文化的影响,现代的崖城文化氛围浓郁。崖城人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勤劳肯干,颇具慧能。“崖城地区的农民很多人喜文习字,也极胜诗文书画琴棋,尤其懂书法者颇多。”居住在城西村委会的80多岁退休老教师郑绍恩告诉记者,崖城居民成立了农民诗联社、书画社和诗词楹联协会,农民们的诗文书画创作极为活跃,这便是崖州学风的世代传承。“崖城还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地区,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移民。”


    “崖城虽远离中原,却倍受中原文化的润泽,成为当时海南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崖城镇政府工作多年的干部肖林钿称,当时从中原、福建沿海一带迁居过来的汉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渔业、农业技术和商贸理念,而且与东南亚一带开展“三通”,使崖城成为当时的著名商埠,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如当时的汉、黎妇女织出彩色床单幕布的“崖州被”,就是经过通商而闻名世界的。


    名人辈出的古崖州


  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一群群崖州名流逸士“破纸”而出,迎面走来,个个像星辰闪烁,光照天涯,震撼中原,他们以其文明和智慧垂青于史,激励后世,为人所传颂。


  远古的崖州因为远离帝京,孤悬海外,是边陲蛮荒之地,成为千百年来历代贬黜罪臣流放之地。据典籍记载,从汉代到明朝,被贬黜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学士有15人,其中有10人长年居留今崖城镇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马兼侍读刘纳言、唐代两朝宰相李德裕、唐代宰相韩瑗、北宋太祖时的宰相卢多逊、宋仁宗时的宰相丁谓,南宋参知政事赵鼎、李光,秘书少监、起居郎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广东电白名儒莫蔡等。他们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贬谪流放崖州期间,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崖城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宋朝的名贤陈中孚、裴闻义、陈国华;明代的钟芳被称为岭南巨儒;特别是清朝的举人林赞统,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参与戊戌变法,成为崖州儿女的骄傲。崖州大批本土学子走出崖州,走出海南岛,沿着前世贬官们来时的路来到了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施展自己的抱负与理想,在历史的进程中,打下海南文化人的深深印记。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