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客家亲情聚围屋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海南客家民居虽没有福建那样能跻身世界遗产之列的土楼,但现存的老旧不堪的四合院式围屋,却能让人感受到客家人看重亲情和血缘关系,这从围屋的设计和使用上就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围屋,客家人的亲情纽带


  儋州市和庆镇麦万村是杨姓聚居村落,杨氏老屋由3个四合院组成,目前已经无人居住,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老屋前方高耸的外墙,顶部两端还有翘角,气势十分恢弘。


  66岁的杨亚美告诉记者:以前的老屋,几十个房间,一家百八十人住在相连的三个院子里,那时候,家里有什么事情,年长的便带头召集大家一起商议;要是赶上婚庆和过年的日子,院子里更是热闹非凡。


  杨氏老屋里有2副对联,分别是“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和“居家只有天伦乐,处世还宜地步宽”,可见客家人特别看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当然,联中也体现出了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待人处世谦让温和。


  美观而实用 不仅为了防御


  客家的围屋,最早的功能设计是出于防御的需要,此外,围屋本身也是美观而实用。儋州市南丰镇高台村的钟氏老屋,也是3个相互连接的四合院,每个天井旁边的回廊都有屋檐遮盖,避免风吹日晒雨淋;最让人叫绝的是,围屋之间有一条笔直的横向走道,从这头看到那头,视觉上十分幽深,过道上总能感到清风徐来,通风效果极好。从外面看仿佛独立存在的3个院落,内在其实是一个相连的整体,这样的设计美妙无比。


  村民钟建强说,他以前就曾经住在老屋里,那时候要是夜里谁家有个什么难处,叫唤一声,几个院落里总会有人过来照应,根本不用打开大门就能走动,那是因为有通道的缘故;碰上红白喜事大摆筵席,房间不够用,还可在天井旁边的回廊上摆上好多桌。


  围屋渐渐淡出视野


  现如今,儋州市麦万村杨家人有的在城市工作,有的下了南洋,留在村里的种田为生,也没有经济实力修葺房子,听说政府部门要将老屋当作文物保护起来,杨家人兴奋不已。


  高台村的围屋虽然也美观又实用,但终究已然老化,老辈逝去,年轻一代更加向往城里的生活,或者在村里盖起崭新、高大的小洋楼,这应该算作是人的幸运和老屋的不幸吧?


  《海南客家》的作者古小彬在走访海南客家村落时,曾发现儋州南丰油麻村有4座碉楼,因此推断那里可能存在过比较高大的“土楼”,因为该村的林姓村民早在清代雍正年间便已入村。


  受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物质追求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有多少人能固守美好的传统呢?那些凝聚了客家人智慧和心血的围屋,随着时光的流逝正在渐渐淡出视野。

 

  为推翻满清封建帝制立下不朽功勋的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1864年)领袖洪秀全、辛亥革命(1911年)领导人孙中山,开国“十大元帅”中的朱德、叶剑英,他们都是优秀的客家之子,名垂青史。而从古至今,客家人对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其中可圈可点的人物不在少数。


  客家饮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客家菜肴,一是客家小吃。


  客家菜肴榜上有名的是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有:盐?h鸡、酿豆腐和红烧肉。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这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说反映了一种客家习俗。如元宵节客家人总要吃汤丸,汤丸有咸与甜两种,取“团圆”的好兆头;二月二则吃完过年时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备开春干农活;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冬至时分,客家人吃的小吃是萝卜糍,由于这时天气寒冷干燥,所以客家人都在这一时节腊猪肉、腌咸菜等,准备过春节;春节过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笼糍,还有红烧肉、酿豆腐等客家菜。


    客家儿女多奇崛


  客家先贤们以开拓进取、刻苦耐劳、爱国爱家的客家精神,创建家园,开拓发展,在海南开发、经济建设史上写下了精彩的华章。


  据文史资料记载,琼崖实业实始于客家华侨之手。而早期实业的拓荒者,大部分是客籍华侨,他们在海南岛上创建了不计其数的实业公司,其中较有名的略举一二:如秘鲁客家华侨曾汪源、曾金城父子和马来西亚华侨区慕颐兄弟等合作于1904年在今那大侨植农场二队创办的“侨植垦务公司”;马来西亚华侨、“锡矿大王”胡子春于1908年在三亚港附近兴建规模较大的抽水晒盐的盐场;新加坡华侨胡国廉于1908年设立了“侨兴总公司”和下属的“侨丰公司”等。


  经商有道胡国廉


  胡国廉在客家商人中极富开创精神。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侨居新加坡的福建永定县客家人胡国廉,决定在海南岛设立侨兴总公司,以从事海南岛的开发。他提出开发海南的方案,包括“兴矿业、清荒地、广种植、讲畜牧、兴盐务、长森林、重渔业、筑马路、设邮船、开商埠”。侨兴总公司在招得股金100万元之后,便先办垦殖、畜牧、汇兑食事务;继而又招得股金100万元,在总公司下设“侨丰公司”,专办盐务,还购买了轮船运盐。


  胡国廉很早就拥有业务多元化的经营理念,侨兴总公司于宣统二年(1910)年在侨丰公司下又设立“侨轮公司”,购置海轮一艘,名为“侨轮第一”,载重353吨,航行于海口至广州之间。


  侨丰公司复设侨轮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便于“兴盐务”。据相关资料记载,侨丰公司与广东盐运司议妥,并经两广总督核准,允许该公司在海南专利运盐30年。后来侨兴总公司还在儋县那大开采锡矿。


  爱民官员崔与之


  “君不见女苦吉贝男苦,停车请免崔相公。”这是明代琼山人唐胄的诗句,诗中的“吉贝”指的是今天的黎锦,“”是叶子很苦的植物,海南人取其叶作茶。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古代官府征调财物给老百姓带来的疾苦,但“崔相公”指的是谁呢?记者不得其解,直到读了客家人古小彬的《海南客家》一书,才疑窦顿开。


  原来,“崔相公”是南宋名臣崔与之,广东增城客家人,他在任广西提刑时,深入体察民情,甚至渡海到海南岛来视察,当他得知本岛百姓深受“吉贝”和“”征收之苦后,便毅然出榜宣布免除这两项赋税,因此深受民众拥戴。


  此外,崔与之还做许多除弊兴利的好事。由于海南岛与朝廷相距万里之遥,天高皇帝远,使得贪官酷吏胡作非为,崔与之广泛搜集具体事例,概括为十件事,并详加论述,痛切惩戒。此后,有人将崔与之的措施刊刻出来,题为《岭海便民榜》,让后世官吏得以借鉴、自省。


  王安石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所推行的“免役法”,对减轻百姓劳役有利,民户更是举家期待,但此法唯独未在海南岛施行。崔与之再三建议朝廷颁行还是没有结果。


  进入现代,扎根海南或走出海南的客家人,继续让客家人风光无限。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原籍文昌昌洒的宋庆龄等宋氏三姐妹,竟然也是客家人!为此,古小彬还专门查找了《宋庆龄年谱》、《客家菁英》等文献资料,进行了一番证实。


  据《宋庆龄年谱》记载:“父亲宋嘉树(1866-1918年),原名乔荪,字耀如,西名查理琼斯宋。原姓韩,是客家人韩宏义之子,由于12岁时过继给宋姓舅父,遂改姓宋。”


  《宋庆龄的故乡———文昌县》则写到:“宋庆龄的先辈是客家人,原住河南相州安阳……在南宋时期,由于中亚部族侵入时中原人相继南迁,其中有个叫韩显卿的人,先到浙江会稽县任县尉,后又入粤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渡琼州海峡,定居文昌锦山。”


  台湾学者陈运通主编的《客家菁英》一书中,以《客家女儿永远的第一夫人宋美龄》介绍道:“活了106岁,跨越三个世纪的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是客家人。”“现任台北市北区客家会会长刘兴明证实:当年刘兴明会长考上圆山饭店电工,慢慢培养成为高级主管,都是由于蒋夫人的提拔,蒋夫人叫他小刘,有空会找他用客家话聊天……”宋氏家族本是客家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乐善好施胡文虎


  20世纪,被誉为“报业大王”和“万金油大王”的福建籍著名华侨实业家胡文虎,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客家之子,他非常关心海南的文教、卫生事业,20年代曾捐巨资兴建海口麻风病院。


  1930年,胡文虎到海南视察,看到海口南渡江白沙河口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清澈,沙滩细软平坦,于是又捐3000光洋,在白沙河畔购地2亩多,创建了“白沙游泳场”,该浴场1931年竣工使用,直到1959年海口市政府建起“美舍游泳场”才被取代。近30年来那里一直都是海口人举办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所。1934年,胡文虎先生又乐捐12000大洋,为私立琼海中学修建体育馆、运动场和室内游泳池。游泳池的遗址现在尚存于海中和海师大的交界处,是一处极具历史意义的文物遗迹。


  据海南中学高级教师陈多余先生的《私立琼海中学纪事》介绍,1935年,体育馆、游泳池和运动场先后建成,当时负责设计的体育专家许民辉先生感慨地对钟衍林校长说:“现广东未有如此规模之体育馆,有之乃自贵校始。”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