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镇州:鲜为人知的海南古代州府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州”二字,是记者在查看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勃教授的《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一书时,偶然间发现的,觉得十分好奇,因为此前从未听说过海南历史上还存在过“镇州”。李勃教授早于2004年便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上,发表了《唐代赵昌进琼管等〈六州六十二洞归降图〉考》一文,考据出唐代时“镇州”已经设立,不过学术界历来认为“镇州”始建于宋代而不是唐代。


  听说州城遗址尚存于东方市东河镇的中方黎村,不久前记者和有关专家先后两次到实地采访,并将采集到的文物残片送到省博物馆和海口市博物馆,请文物考古专家鉴定。


  唯一保存土墙的海南古城遗址


  近日,记者邀请李勃教授和我省文史专家王俞春先生,第一次来到位于东方市八所城区约40公里处的中方村,村里不少年老的村民都知道遗址的事,都说那是“古镇州”,然后一边带路一边告诉记者:早在1969年的时候,中方村的百姓在城址里开荒耕地时,意外地挖到了带字的瓦片和一批铁制的犁头、斧头、钩镰、四齿耙和锄头,还有一枚陶制的烟嘴。


  走到中方村北边不到1里处的城址,只见这座呈正方形的古城遗址,土墙依然存在,尽管城里城外已被大量的芒果树、桉树和各种灌木所覆盖,但其轮廓还是十分清晰。在古城里,中方村81岁的符保英老人向记者介绍了每堵城墙的长度都是200米,这是村民前些年分地种果树时细细丈量过的。


  几天之后,记者又邀请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阎根齐研究员,再次走进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北面的“古镇州”城址,同行的还有东方市博物馆馆长、文物管理所所长黄扬琼。   


  走完城址的四道城墙后,记者一行发现该城址的土墙底部宽约10米,顶部宽约2米,高度在1米至6米不等,城墙拐角处则更高更厚。从事文物考古和鉴定工作多年的阎根齐认为,可能当年城的四角建有起着瞭望作用的角楼。


  阎根齐查看现场后,表示这是海南已发现的古城遗址中,唯一完整保存土墙的城址;而如果村民所说的古城有4个城门属实的话,那么,这也是唯一一座四门城池,因为海南的古城遗址,像海口府城、定安古城和琼中水会所城等,都只有东、南、西3个城门,而没有北门,其间奥秘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


  在“古镇州”城址内部,阎根齐研究员还发现整个城池的地势北高南低,认为北部极有可能是衙署的所在位置,因为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特点,城里还可能有通道、兵营和馆舍等设施,不过这些推测都需要考古发掘来验证。


  在城里一些裸露的地面上,可见许多厚度和大小不一的砖瓦碎片,阎根齐研究员仔细察看后说,不少板瓦的内面有着细致的最早出现于汉代的“布纹”,有些是“绳纹”。


  “那么,难道古城设立的时间要向前推到汉代?”记者问。阎根齐说:“那不一定,虽然‘布纹’和‘绳纹’是汉代陶器的显著特征,但在烧陶技术相对滞后的海南岛,唐宋时期还有可能沿用这一技术。”


  不过,阎根齐比较肯定的是:“这座城址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整,而且可以看出设施比较完备,如北墙外围还能看到护城河的痕迹,南门外似乎还有排污水道的出口;整个城址规模很像海口的唐代旧州城,但显露出地面的文物碎片要比旧州多。”


  曾是宋代海南政治军事中心


  东方市博物馆馆长黄扬琼则告诉记者,1984年10月16日,原东方黎族自治县文物普查队在这里调查时,曾在城址西边的一块菜园里,出土了一个宋代大陶瓮,里面装有一批宋代兵器和生产工具,经考证是古镇州被废时埋入地下的,但这批文物由于严重受潮,已是锈蚀斑斑。


  回到八所后,记者很想一睹当年镇州的出土文物,但黄扬琼遗憾地对记者说,由于东方市文物管理所近期要迁移,所有历史文物已被“打包”,暂时不好重新打开供参观。


  1986年,古镇州城址被列为东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暂时被确定为宋代;1998年申报省级文保,但至今尚未得到批复。


  据《宋会要辑稿》和《宋史》记载:“镇州”设立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并将原先设在琼州的海南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琼管安抚司”移驻到此,镇州于是成为海南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但到了政和元年(1111年),镇州存在4年之后便被废除,其属地拨归琼州管辖,海南的政治军事中心又回归琼北。


  关于宋代“镇州”,正史和方志中还有一些零星记载。《续资治通鉴》记载道:宋徽宗大观元年,“建镇州于黎母山心,赐军额曰靖海。用知桂州王祖道策也。”原来,镇州的设立源于桂州(今广西桂林)知州王祖道向朝廷提出的建议,理由是:黎人“今愿为王民”(《宋史·王祖道传》),也就是说因为黎族百姓愿意归服宋朝统治。


  宋代镇州设立的原因还另有说法。万历《儋州志》称:“宋大观一年,提刑王公祖道渡海观风,谓黎地广袤,都县稀疏,奏请立镇州于深黎,地名龙门。”按此说法,宋王朝设立镇州是因为黎族聚居地区面积广阔,但行政管理机构太少,需要加强统治。


  根据正史和方志的相关记载,宋代镇州设立的原因总算基本厘清了脉络,但为何仅存在4年便被罢废呢?对于这一点,史籍中的记录更是少之又少。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说是:“大观三年(注:应为一年),王尚书祖道奏于山心龙门设镇州,以龙门名县,移琼管司在镇。四年,丁兵死损,遂废,复以琼管司归琼州。”但“丁兵”如何和为何“死损”,书中却没有详细阐述。


  《宋会要辑稿》中的这样一段记述也许最能说明镇州被废的原因:“出差货物不多,并深在黎峒,中间别无人旅往还。”物流不发达,而且深处黎族山区,人流量也不多,应是镇州被废的原因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宋会要辑稿》是清代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内容丰富,十之七八为《宋史》各志所无,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资料,可信度比较高。


  “唐城”还是“宋城”?期待解密


  在纷繁芜杂的史料中,精于考据的李勃教授虽然坚持“镇州”始设于唐代的观点,但至今尚未找到有关唐代“镇州”设置和罢废的确切信息,比如说设立原因和具体时间等,不过他从《宋会要辑稿》的“镇州,大观元年建,仍为龙门郡,下都督府。”这段文字中,看出了一些端倪,因为“仍”字有沿袭的意思,说明此前就已存在过“龙门郡”。(龙门郡是镇州的别称)


  李勃说,《旧唐书》还明确记载: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岭南节度使赵昌进琼管儋、振、万安六州《六十二洞归降图》”。在唐代元和二年之前,海南有籍可考的“州”,只有崖、琼、儋、振、万安五州,怎么会有六州?可见在赵昌进图当年或稍前,“镇州”便已设立,时间大约是806年或807年。李勃教授的观点还在海南的方志里找到了印证。明代万历《琼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载:“唐都督府,凡二:镇州都督府,在感恩县境,今陷黎峒;琼州都督府,治城中,在今旧州。”


  但是,阎根齐研究员认为,要弄清“镇州”的始建年代是否唐代,除了史料文献考证,还需要更多的出土文物来佐证。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对“古镇州”城址进行考古发掘,然后邀请各领域专家召开论证会,以揭开古城之谜。


  据悉,近日东方市文体局将请省博物馆的郝思德研究员等专家,到该市指导文物普查工作,届时他们将对“古镇州”城址开展一些试探性发掘工作。期待考古专家的专业性寻访,能带来让人振奋的消息。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