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剑光如电气如虹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越王亓北古剑,又称“盲姑”剑、“不寿”剑,系越王勾践之孙王不寿的自用剑,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存世仅三柄,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馆的这柄最为完整,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剑中最长的一把,品相极佳。


  记者在现场看到,剑身通体散发冷光,刃口锋利,斜宽从厚格式,中脊起线,两从斜弧,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喇叭形素面剑首,茎为柱形,茎上有平行箍2道,上有错金纹饰,剑首环铭及剑格铭文共计32个字,全部为错金鸟虫书篆体,历经2400年风风雨雨,铭文依然清晰可辨,色彩鲜明。


  经国家文博专家鉴定,这是一柄铸造于战国晚期的青铜剑,剑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剑格两面有错金鸟虫书铭文,一面为“戊(越)王亓北古”,另一面为“自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铭文为“台戊(越)王亓北古自作元用之剑”。


  省文体厅副厅长朱寒松说,越王亓北古剑的入藏将大大提升海南省博物馆的文物藏品的品位。


  丝织物做勾系尚属首见


  在亓北古剑的包装盒里,文博专家还精心存放了一团白棉花,上面缠绕了一些黑色的丝织品,由于年代久远,氧化严重,如今只能看到零星的绢丝,已经看不出勾系的原貌。


  在今天的交接仪式现场,多位文博专家表示,剑茎(柄)上缠绕丝绳形成桥形纽孔作佩剑的勾系尚属首见,这个重大发现对扩宽越王剑形式的研究大有帮助。


  春秋战国时吴越之地铸剑术天下第一,史书记载:“夫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断盘”。专家鉴定这柄亓北古剑为复合剑,以复合金属嵌铸剑身(学术界也称双色剑),可以增强韧性,有效防止氧化,与上海博物馆与安庆博物馆藏剑不同。


  亓北古剑解越国之谜


  越王剑为剑中极品,其铸造工艺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不仅如此,剑身的铭文也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史书。


  据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介绍,记录越国历史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有关越王世系的记载中,并无勾践之孙王不寿的名字,而根据《史记》和《竹书纪年》的记载,越王不寿确有其人。


  对于是否存在越王不寿,文博界一直持有争论,而这柄亓北古剑的出现,足以证明越国史上有越王不寿,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58年至公元前449年,由此解开了越国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昔日流失海外今朝定居海南


  “越王铸宝剑,出匣吐寒芒。”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铸剑技术冠绝一时。那么吴越为何自古便是剑气纵横之所在呢?


  文博专家分析认为,古代越人以勇武好剑而著称,铸剑工艺代代相传,并不断改进提高,另外古代吴越地区矿产丰富,盛产高品质锡、铜以及金、银等,这些都是铸剑的原材料。


  海南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陈良告诉记者,这柄剑是利用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于2007年从台湾收藏家手中收购而来,至于这柄剑出土于何地,何时辗转流传到了台湾,至今无人知晓。


  亓北古剑的流传史虽不明晰,但它将长期存放海南已成事实,关于古剑的背后故事还有待于专家的深入研究,无论如何,早在2400年前中国人就能铸造出足以斩钉截铁、切金断玉的青铜花纹刃,足以旷绝千古。


  陈良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青铜铸剑工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铸出的剑不仅锋利无比,剑身上还有青铜合金自然形成的花纹与光泽,一些铸造技巧、构件纹饰甚至连今天的工艺都难以企及。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