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海南侯家大院:见证百年兴衰和荣耀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民居,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海南民居,是海南文化的载体。作为移民岛,海南的汉族大多从中原迁移而来。因此海南文化既带有中原文化的痕迹,又具有海南特有的文化底蕴。


  宣德第,是一座处在海南民间的官家民居之府名。这个府名是清朝光绪皇帝赐给琼山侯氏先祖的一个荣誉府名,据传出自两广总督张之洞之手笔。宣德第最早建于明末,至今约300多年,最晚建成的房子为清光绪17年,至今已经116年。其整个大院占地约12000平方米,院内整齐布置建设了南北向四排主房子,共有15幢。


    17日上午,记者与海南文博学会常务理事阎根齐一道驱车前往宣德第,一睹百年大宅的风貌。经百年风雨的侯家大院,大院落套着小院落,雕刻与彩绘精致细密,斑驳的外墙,古朴的大门……让人置身其中,顿生世事沧桑之感。


  侯氏先祖创民间第一家当铺 宣德第最早建于明末


  宣德第位于距海南省会海口市中心南面约48公里处的琼山区旧州镇岭南村委会包道村。从东线高速到仙沟路口处下高速,左走9公里至道美村路口,再走3公里便到达目的地。


  据侯氏族谱记载:包道村之侯氏家族来自广东省新会。在八世先祖绍先公鼎盛时,即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51年),侯氏家族已经很壮大,他率先在村里创办起当时民间第一家当铺——包道当铺,做起了典当生意。


  宣德第最早建于明末,至今约300多年,最晚建成的房子为清光绪17年,即1892年,至今已经116年。其整个大院占地约12000平方米,院内整齐布置建设了南北向四排主房子,共有15幢,其最东边还有一排横房子,共有10多间。


    百年间几家店铺相继没落 见证由盛而衰的历史


  历经百年风雨,宣德第外墙的彩绘和浮雕已颇显斑驳,但当年的华丽与繁盛依然清晰可见。宣德第见证了侯氏家族的兴盛和荣耀,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历史命运。


  宣德第之兴盛是与侯氏先祖经营当铺生意密不可分的。侯氏当铺首创于清道光初年,为当时民间典当业之先,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之一。


  据迁琼包道村侯氏宣德第之第十二世孙侯中安告诉记者,约在1830年前后,侯氏入琼八世祖绍先公首创海南乡村第一家当铺——包道当铺,开始从事典当业并经商。当时,侯氏先人还兼营本地名特产红沙糖(俗称“糖角”)、黑豆、黄豆等生意,同时经营比较名贵的布料生意,为后人积累了大笔发展资金,并为后来兴建宣德第打下了经济基础。


  由于经营有方,侯家当铺生意兴隆,先后在现在的甲子镇和旧州镇上开设了第二家和第三家分店,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民间融资渠道,在方圆百里影响很大。旧州镇由于邻近当时的交通主要通道南渡江,商业经济和农业生产在清末民初相当发达,农经物产十分丰富,是琼北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这为侯氏当铺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侯氏当铺经营最红火的时期应为清朝道光后期到光绪末年之间,时间长达50余年。当铺生意衰落于1904年,这一年由于九世祖道仁公病逝,侯氏子孙全部回家奔丧,甲子当铺无人看管,所有财产被盗窃一空,当铺生意遭受毁灭性打击,并加剧了侯氏家族的内部纷争。


  甲子当铺因此被迫最先关闭,包道当铺随后也因财产归属问题无法解决而歇业。旧州当铺由于是与张姓人家合伙经营,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一直经营到20世纪30年代才散伙。侯氏当铺自创立至散伙,前后历时近百年,相当程度上浓缩了旧州地区清末民初商业经济发展由盛而衰的历史情况。


  占地上万平方仿佛是迷宫 放眼之处无不是艺术


  走进宣德第,就像走进了一座迷宫一样,如果不熟悉里面情况,陌生人进得去,都不知道该如何走出来。在宣德第第二个院落里的西墙上,一个大大的“寿”字经历了300多年,如今仍清晰闪亮,充满着侯家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而在中间一排主院落里的“福”,更是多种多样。


  建于光绪十七年的三进“十七瓦路”正屋,是侯氏大院所有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三进正屋建在同一中轴线上,屋脊雕龙、屋檐翘头,前后开门相通,分为前堂、中堂、后堂,前堂为待客之所,中堂用于拜祖,后堂是主人居处。前堂斗拱上雕有凤凰、喜鹊,屏风上以浮雕、阴雕、镂空等多种形式雕有各种花、果、牛、鸟图案,后墙上部则为木制的镂空“双喜”字样,给人一种通透的感觉。中堂的房屋前墙和庭院围墙上部都绘有各种图案,连石质门础上也雕有花草,堂中摆放的用于祭奠祖先的神床、神龛,更是密密麻麻地雕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做工之精致、细密,令人叹为观止。


  “侯氏先人后来选定单数年间和单数“瓦路”建房,所建的正屋也只定为三幢、三进,合起来一共一幢四进正屋和三幢三进正屋,正好是十三间正屋,这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取‘阳’意为‘和’、‘泰’,即兴旺发达。”


  据海南文博学会常务理事阎根齐介绍,宣德第在建筑布局上十分注意通风采光,建房所用木材也十分讲究,庭院里的石砖与石雕均采用当地盛产的玄武岩,做工精细,柱础则是海南农村常见的塔状,间或还有一些鼓状柱础。屋脊雕龙、屋檐勾角、外墙绘彩、屏风雕花,细致之处不胜其繁,在海南民居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后人讲诉家族传奇 “二婆祖”智退日军


  在百年风云变幻中,宣德第人才辈出,也留下了种种精彩的传奇故事。


  据侯氏后人介绍,1943年,日军到处烧杀抗日军民。当时,本村东边(包道内)黄姓一保长不知道从何处捡回一顶日军头盔,将它藏在一个鸡笼边。当时,有一名日军在巡逻时失踪,日军在准备收兵时发现了铁盔帽,以为本村人杀了这名失踪的日军,便疯狂地对黄姓人家进行烧杀。在这危急关头,二婆祖挺身而出。她说包道村的百姓都是良民,同时指出,如果不问明情况就到处烧杀良民,势必造成良民起来反抗。通过日军翻译一番解释,日军军官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也被她一名弱女子的气概所折服,罢兵不再烧杀包道村。这个故事,也被老一辈人做为教育后人不要忘记“二婆祖”等先人的典范。


  别让历史风沙淹没风采 宣德第老宅亟待保护


  百年宣德第,历尽风云变幻和世事沧桑。省内有关文博专家和侯氏后人曾多次向社会各界呼吁,如果不及时加以拯救与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精品将会被埋没。记者今天在现场看到,如今由于保护不周,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已经被破坏。一幢明末建筑土木结构瓦房,竟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


  宣德第的建筑既有明末木结构建筑风格特色的民居特点,又具有清代海南木结构民居建筑特色,对海南民间建筑艺术研究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实物史料。宣德第民居建筑的艺术装饰非常精湛,墙壁上有浮雕,也有绘彩画,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艺术相通并交融,风格特异。特别是室内雕刻艺术,多数为原木镂空雕刻,技术高超,刀法精湛。每一件雕刻艺术都蕴涵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寓意深远。


  长期致力于研究古建筑的海南文博学会常务理事阎根齐表示,宣德第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作为一个院落在整体上保护得较为完好,雕刻、彩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典型的海南清代民居的特点。宣德第除了其自身保存比较完整的具有民间建筑雕刻艺术群之精华与民间当铺之价值外,在建筑风水学上,宣德第的规划、布局与设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仍是值得现代建筑美学专家研究与学习的,其保持兴盛上百年,如今又复见兴旺,也是令后人敬仰的。就其历史价值、作用与社会意义,宣德第应列为海南省历史文物加以重点保护。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