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民歌优美 海南9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今天在省图书馆开幕的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出了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9项进入了日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崖州民歌


  项目类别:音乐


  主要特色与价值: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题材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 这种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崖州民歌已发现的叙事长诗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宝。崖州民歌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有号子、叫卖调、拉大调、柔情调、嗟叹调、哼小调等。


  崖州民歌的内容一般有长篇叙事歌,生活长歌,短歌和对歌四大部分。


  儋州调声


  项目类别:音乐


  主要特色与价值: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儋州调声是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儋州调声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儋州调声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自发性地开展的对歌比赛活动。儋州调声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黎族打柴舞


  项目类别:舞蹈


  主要特色与价值: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回跳跃、蹲伏,模仿人类活动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


  打柴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1957年舞蹈工作者将其改编进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到罗马尼亚、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到目前为止,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朗典村一直保留这一舞蹈古俗。


  临高人偶戏


  项目类别:戏剧


  主要特色与价值:人偶同台,别具一格,历史悠久,影响深广。


  临高人偶剧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独特的剧种之一,据载它是南宋时期由内地传入。临高人偶剧的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表演有时以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演员的唱做念打饶有风趣。临高人偶剧用临高方言演唱,重比兴对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临高人偶剧演出过几百个剧目,内容十分丰富。


  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


  项目类别: 手工技艺


  主要特色与价值:技术原始,对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启发作用。


  海南岛制陶有悠久的历史,在黎族居聚地区的史前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片,在文献中也不缺乏记载。黎族制陶工具有: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有挖陶土、挑陶土、晒陶土等12个步骤。主要器型有:陶釜、陶甑、陶瓮、陶碗、陶罐、蒸酒器、蒸饭器等。


  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至今保留着原始制陶———泥条盘筑法,这对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项目类别:手工技艺


  主要特色与价值: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三千年以上,是文化活化石。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黎族棉纺织工艺、麻纺织工艺及缬染工艺合并而成。黎族棉纺织工艺在宋元以前曾领先中原地区一千多年,对促进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黎族服饰是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的结晶,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各方言服饰,在历史上曾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黎族织锦图案丰富多彩,多达160种以上。


  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具有许多显著特征,概括地说,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活化石、卓越的历史贡献、鲜明的民族性、典型的原生态、传承的家族性等。目前黎族山区除少数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习了,传承了数千年的棉纺织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手工技艺


  主要特色与价值: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发展的有力证据。


  树皮布的历史非常悠久,海南岛的树皮布存在距今约4000年。树皮布本身容易腐烂,难以作为历史证据久远留存,但制作树皮布的工具之一的石拍,却能够保留下来。据考古学家研究,海南树皮布石拍在黎族聚居地农民耕作时时有捡获,有的博物馆亦有收藏。我省专家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黎族润方言、哈方言等方言区,发现有人还可识别可制作树皮布的树木,有的家庭还能够制作树皮布以及衣、帽等。树皮布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只有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项目类别:手工技艺


  主要特色与价值:黎族的钻木取火是古代各类人工取火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保亭、昌江、东方等黎族聚居地区,至今还有一些老人掌握着钻木取火这项古老的技术。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钻火板,一个为钻竿和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来。黎族钻木取火具有考古学、历史学价值。钻木取火中所用的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为有机物,因年代久远,不易保存。钻木板、钻竿或弓木作为文物,本身不会说话,是一种死化石,单凭这些资料很难说明钻木取火的过程,这只能求助于作为“活化石”的民族学有关资料的帮助。


  黎族三月三节


  项目类别:民俗


  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先祖、追求爱情幸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就有相关的记载。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


  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


  相关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