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2 > 正文

佛教徒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第十五次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一、被忽视了的精神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空前未有的物质繁荣。但是,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很多人陷入了“现世主义”的迷雾之中,一味追求活在当今现世的社会倾向日益显著起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今的年轻人对待“生与死”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肤浅模糊了。这一部分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以现世为中心,他们往往认为:人死如灯灭,后世或来世并不存在。这种想法是近代合理主义的产物。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轻视精神领域的思潮,这种思潮是“后世”观念逐步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

 

  现代人接受祖先以及先哲思想遗产的能力正在逐渐衰退,所以丧失了放眼来世,即面向未来而思考现世的能力。但是,我们佛教徒认为,生与死紧密相连,现世与来世这一思维方式同等重要。

 

  现代人生活在繁荣与长寿的幻影中忘却了“死亡”,或者说是极力去忘却“死亡”。所谓人的“生存”只有严肃地接受死亡这一现实,才能够赋予其更为深远的意义。死亡使生存更加灿烂辉煌,生存必然伴随着死亡,死亡使生存的喜悦更加高昂。

 

  如果忘却了“后世”,则将看不到生死问题。佛教徒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再生,所谓生命并非可视的肉体,而是由过去延续至未来的生命巨流;所谓死亡意味着与这一巨流汇合,而绝不是“人死如灯灭”之类的概念。

 

  我认为,日本人在不久的以前,虽然对于来世和生死的感觉不甚明确,但是心中尚存一席之地,显示了日本人丰富多彩的宗教精神生活。然而,现代人缺乏对“追求永生,活在当下”意义的认识。“后世”观念的衰退是轻视精神领域的恶果。

 

二、日本的“无缘社会”

 

  人类祈求通过宗教来拯救自己和他人的灵魂。但是在现代社会,出现了近代合理主义取代宗教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万能的时代。科学和技术的飞跃进步,使各发达国家取得了奇迹般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驱使人类热衷于竞争,而卷入经济纠纷或流血战争。其后果,导致人类之间的互不信任、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近年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事件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金融经济危机,失业者大量增加,社会中坚阶层崩溃,贫富差别日益加剧,日本正逐渐步入等级差别社会。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日本出现了脱离乡村,涌入城市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人口转向城市,地方人口近半为高龄者,农林业正走向衰退。涌入城市的青壮年定居下来以后,就导致了传统家庭形态的解体。从前连接人际关系的“血缘关系”和“乡土关系”等日益淡薄,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乡村,人与人之间日益陷于孤立状态。当今日本,在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孤独死亡”和自杀死亡人数,从2010年起每年已经超过了三万人。

 

  近年来,日本社会经常使用“无缘社会”一词。这是媒体借用将无人祭祀供养的“孤独死亡者”称为“无缘佛”或“无缘墓”一词中的“无缘”二字,创造出来的新词汇。此外,媒体还将无人商谈、无人送终,亡于无人知晓的寂寞孤独之中的那部分死者称为“无缘死”。这是一个无人支持援助,无人需要,对整个社会毫无用处的人群。许多人遭受解雇后难以重新就业,陷于自身孤独,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精神状态。

 

  虽然所谓“无缘社会”就是针对上述社会现象而产生的一句“流行语”,但是它如实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个侧面。我认为,这句“无缘社会”只流行于当今的日本社会,向变化中的日本社会出现的弊端敲响了警钟。曾经作为连系社会“共同体”纽带的“血缘关系” 和“乡土关系“日益淡化,加之人与人的关系日益淡薄,导致了互相之间视为“无缘”社会的形成。

 

  佛教徒历来认为,万物生灵之间不可视之为“无缘”,“缘起法则”揭示了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关连的关系。但是对于孤独者来说,“无缘”即意味着“苦”,而佛教徒的历史使命就是拯救众生脱离苦海,这也是菩萨的“利他”之行。竭力维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佛教徒应该发挥的历史作用。

 

三、灾祸与“四摄事”

 

  去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位于震区的福岛原子能发电站因地震受到了破坏,发生了极为严重的核爆炸及高浓度核污染事故。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惠赐巨大援助和祈祷的中韩两国人民表示由衷的谢意。

 

  震灾后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需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范围广泛而持久的支援,这种支援行为,当属于佛教主张倡导的菩萨“四摄事”实践。所谓“四摄事”,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的四种方法。一、施舍教诲和物质的“布施摄”。二、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的“爱语摄”。三、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的“利行摄”。四、亲近众生同其苦乐的“同事摄”。

 

  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四摄事”。想受灾者之所想,分担他们的悲伤和苦难。为了与受灾者共同勇敢地生活下去,我们要不断地扩展实践“四摄事”的关系网络。“四摄事”本为菩萨的“利他”之行,所以属于超越时间和区域界线的行为,同时也是佛教社会福祉活动的思想依据之一。

 

  去年3月发生的东部地区大地震,引发了福岛原子能发电站的放射能源泄漏的重大事故。这一重大事故使我们不容分辩地认识到,对于科学技术的盲信和企业利益优先的经济活动的弊端。它十分深刻地教育我们,科学技术也好,经济活动也罢,如果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人类文明终将露出破绽。我们应该由恢复以人为本的宗旨这一起点迈开新的前进步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有必要基于“人间宗教”这一佛教的理念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让我们广集人类的睿智,与自然共生共存;如果我们寻找不出一条与科学共生之路,现代文明则将走向终焉。

 

四、两种“回向”

 

  使佛教转化为“社会贡献型”的宗教,以个人为单位的努力固然重要,尤其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以团体为主的宗教活动。此外,主导一个集团的教学理念也极为重要。作为参考,我想在此简略地介绍一份祈愿疏文。这是为报日本净土宗宗主法然上人之恩,其弟子源智上人依靠四万数千余众的协助,建造了一尊阿弥陀像,然后在佛像胎内奉置的祈愿疏文:

 

  以念佛为缘而聚会者,如先行往生,当“即刻还来”此土“生死之家”, 拯救残众。如己(源智)先行往生,愿“速入生死之家,导化残生”。“以己愿导化众生之苦,以众生之力除祛己苦”,愿自他共化生于莲台。愿自他之善和合为纲目,共断教友之苦。

 

  源智上人在这段疏文中,将净土宗的“往相回向,还相回向”理念作为实践的课题提了出来。法然上人曾经指出:“所谓回向,即已生彼国,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为回向。”(《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八章),将回向分为“往相回向”和“还相回向”。所谓“往相回向”为“自利”行为,而“还相回向”为“利他”行为。我们从上述的源智上人的祈愿疏文中可以看到“自利”与“利他”两种思想。源智上人在祈愿疏文中倡导:将“自他”二利之善合而为一,使之成为共断教友之苦的纲目。

 

  如果我们有效地发挥源智上人的这一思想理念,将“自利利他”的善行由个人扩大到集体,进而形成一个坚实而广泛的“网络”,无疑将有助于拯救处于苦恼悲叹之中的众生。

 

五、本文要点

 

  “经济恐慌”曾席卷全球,现代社会可以说正处于“精神恐慌”之中。当今社会前景莫测,每个人周围及整个社会乌云密布。我们应该仰仗佛陀大慈大悲加佑,祈愿众生安居乐业,更加具体地实践自利、利他、回向精神。我们要将佛心作为己心(自利、往相回向),加深对于他人的慈爱之情(利他、还相回向)。这是历史赋予我们佛教徒(信徒、寺院、教团)迫在眉睫的社会责任。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