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1 > 正文

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在第十四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第十四次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在此江原道襄阳举办,以“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为主题举行学术演讲会,感谢让我作基调发言。

 

  向为韩中日三国的佛教友好与发展莅临增光大会的中国佛教协会传印会长、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伊藤唯真会长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向为大会辛劳的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慈乘会长以及各位有关人士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回顾国家历史中的佛教作用,考察至今时代国际社会的多样文化,我们对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其影响较容易理解。

 

  我们韩国历史中佛教担任了克服国家危难的精神依止作用,大藏经和僧兵为其代表。至今距离一千年前完成的初雕大藏经和八万大藏经,是祈愿蒙佛陀加持克服外势侵略而著名的祈愿相生的文化。

 

  这不是用矛与盾分辨敌人伤害生命的愚昧战斗,而是觉醒一切生命为无分别的同体,是诸法因缘生的道理,重视缘起法的同体大悲思想。

 

  一切生命之间是相依相待的存在,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存在,这就是佛教的社会价值的开始。

 

  今天,我们在此要共享所谓“大众”(众缘和合)的意义和价值,是因为资本主义等多样理念里值得回顾的价值。人类社会在时代的成长与分配要求里,制御物质不如把人类手段化,任意超出物质标准分辨的警戒线。好比玩耍杂技一般,区分善恶毁坏生命价值,从其愚昧的毁坏中取得自身利益。这是抛弃佛教“大众”真实意义的结果。

 

  一千年前完成的《大藏经》,我们可找寻到佛教“大众”的意义。过去我们这个土地上的有道之士,虽处生命危急的战场混乱中,为保护生命而手执刀枪的紧迫时刻,还是依止佛陀、尊重对方,连他人的过错也视为缘起的共同体因缘而接受。高丽人通过雕刻高丽藏经,去除一切分辨心,留下一切法因缘生的教导。这是生态系相依相待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独立性的道理,将会阐明为现今时代“大众”文化的时代教训。

 

  “大众”是生态系的秩序,体现共存共荣缘起本色的佛陀的教导。

 

  佛陀的教导在西洋哲学里发展为道德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个共同体内的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是传统德性赖以存在的一个基本社会条件。德性是在共同体内部通过其实践辩证地建立起来的,德性则是一种共同体得以建构的内在条件。一个共同体“大众”的价值、继而延伸为人类的普遍道德的价值与维持其价值的法律扩张。可是我们的时代视法律重于道德,应要感叹、忏悔,已是用法尺区分你我的时代。

 

  在此刻,应反省我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以及国家与国家皆用以所谓法的人类手段被拘束着。

 

  所谓大众的共同体,应该进而超越社会已达协议的利己主义的分辨,应要扩大为人性、佛性、自性的理解力量。这样的理解,不是单纯的忍耐克服,而是能扩大包容他人的忍辱精神,真切需要修行精进的力量去了解他人的自我力量。

 

  靠近存在于现象世界的一切实体,便要警惕自己心存不偏向一方的念头。目前站在个人与国家的利己主义立场判断事实,如此好象正当似的歪曲的我们现今的社会,人类应对现存的多样资讯的歪曲保持警戒,要具备正见智慧之眼光。

 

  我们要将佛陀教义如实知见、如实知自心的价值,进而正业、正思、正精进的价值传达给邻里与社会。这当然须从自己开始修行。

 

  我们注视的世间不是刀枪飞舞的战场,而是要有面对宁静的庭园里盛开的莲花般的眼光。我们佛弟子有正眼理解、创造实践的精进修行文化的课题。

 

  如实知见、如实知自心的修行态度要传递到社会上。我们韩中日三国的佛教僧团应该一起努力完成这个课题。

 

  佛陀一生修行不断。佛陀证悟宇宙人生缘起、中道的道理,一生随缘对机说法,临终之际对闻法者还不吝亲身传法,给众生展现的面貌并非绝对完成者而是修行的实践者面貌。如此,释迦牟尼佛证悟自身为缘起存在,是亲身力行实践的导师。

 

  包括人类一切有情为尊严的生命体,其生命体既是个别的主体也是共同体“大众”成员,具有重叠含义。

 

  尤其,人类虽是个别主体自由选择的主角,但在因果、因缘的框架里,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道德性、公共性选择。

 

  好比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口头说来极容易,实践起来并不容易。要如实实践修行“大众”共同体,要有正确认识,认清一切有情为缘起存在,将回向为和谐的大海。要做好自我修行方能这样回向。

 

  正视世间,作好观察自身生活的修行。打开缘起道理中寻找自我真实位置的正道。衷心希望韩中日佛弟子展现共聚一堂修行实践的真实面貌。祝愿韩中日的各位佛弟子、各位修行者六时吉祥、身体健康。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