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08 > 正文

佛教徒之为保全环境的责任与职责 —— 日本佛教代表团基调发言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环境问题之所在

 

  1、科技的发达

 

  对于现代的世界人类,和平问题、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堆积如山。特别是近现代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解决人类未来生存,以及地球存续危机的最大课题。

 

  回顾人类历史,不管什么时代,科学与人互相共存,且一直向人保证过将来要给人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幸福,这也是事实。从工业革命期(1760)以来,由于近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尖端科学的高度发达,人们对科技寄予重望,把科技作为人类繁荣的基础,且作为时代的推进力生活到今天。

 

  这个科技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是孕育出弱者的双刃剑。我们在充分认识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把它作为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牺牲来接受,这是由于将过于乐观的预测作为前提而导致的结果。

 

  正是在那个进步的结果里,才有救弱者和不作出无谓牺牲的方法。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不得不重新探讨由科技产生的文明,给人与地球带来的功与罪的严峻现实。

 

  确实,文明给我们的生活以舒适方便与安全性。新科技之浪潮,波及到所有领域。文明的进步无限增加了我们的选择余地,并且带来价值观的多样化。因此,自由度的扩大,有时会令人类产生极大的困惑。

 

  2、人类中心主义

 

  回顾人类历史,14世纪末在意大利产生的文艺复兴,从以神作为中心的中世纪文化中解放人类,使赞歌人类的文化开花。文明迎接了大转变期。

 

  文艺复兴萌发的向近代的觉醒,是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转换到觉悟人类存在本身的大构思开始的。但这只是停留在观察自然以及探求经验,并没有确立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之近代科学的基本态势。

 

  近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被笛卡尔或者帕斯卡等的存在主义先驱者们,宣扬为宣讲物质性身体和精神之存在的身心二元论,或者人的对自我认识的存在,导致近代自我觉醒时期的到来。

 

  特别是对自然的机械性理论的看法,是把自然看作是一种机械的思想,把自然物体化,并且从无生命的自然隔离开来的看法。

 

  上世纪与世界战争一起拉开帷幕。从政治、经济冲突,殖民地的解放,发展到民族、宗教战争,且为追求人的贪得无厌欲望陷入泥潭,直至现在。

 

  另一方面,人类确实在地球规模或宇宙规模完成其势力的扩大,并且由于科技文明的探究与发展,持续保持力量和财富,使生活维持在方便舒适与快节奏之中。

 

  把这高度的分工体制和技术力量作为试器,不顾自然的恢复能力与维持能力,而想尽可能地引出更多的生产力。像这样从自然中的榨取,对人类来说是失去富饶的自然,希望之光也随之枯萎了。

 

  现在,人类的贪得无厌的欲望变成进步的能源,被技术的进步衬托而加速,且人类的崇高理念不久将要失去。

 

  3、自然与人的关系

 

  把人文主义定为近代科学的背景,列国只求本国的发展,并且只优先经济以及政治,而推行乱开发自然的结果。

 

  近年,从全球化的观点,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地球温暖化、气候异常化,由氟利昂、煤气引起的臭氧层破坏,由酸性雨导致的森林破坏,海洋污染、都市垃圾等地球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被讨论。

 

  宗教考虑现代环境问题的时候,怎么把握神、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成为问题的关键。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近代思想正是以二元论的立场,将人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并企图以人为中心来支配自然。

 

  首先在佛教里,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有缘起之理法,从无常、无我之实相的立场,认为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有生命,并且森罗万象全都是平等的存在。

 

  人对自然的看法,是把自然看作为有生命的存在,不把自然只看作是物体。佛教的“草木国土,悉皆成佛”的思想,显示出草木、国土具有同等存在的尊严。

 

  这是人与自然的一体不二,是万有平等的真理显现,这是将人与自然全部等同于佛的角度来说的。

 

  溪川之水声、美山之风景,都是释尊的说教,且山之姿态也是释尊的姿态。自然是宗教性的教说,意味着是宗教性的实体。

 

保全地球环境与佛教的世界观

 

  1、与自然的共生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从苦中解脱,且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即追求觉悟,教化众生,特别是大乘教的实践被誉为菩萨行。在宣讲自利利他行时,特别作为利他的具体内容,教示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另外,作为四摄法,提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宣讲社会生活的心得。在不区分自他的情境下,以一心同体与对象共存。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靠自然人才能赖以生存,并且要觉悟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是从自然受到恩惠而存在的,并且得牢记对自然的感谢之念,自然界里的动植物与栖息于自然的神、佛是共存共生的。像这样,应该在人与自然共同生存且与自然共存共荣之处,明确佛教性的生活方式。

 

  举例而言,一种把佛教缘起思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共生活动”,其倡议人是净土宗大本山增上寺法主、大正大学校长椎尾辩匡大师(1876—1971)。“共生”的思想意味着与大自然的共生,人类的共生,又把共生作为“共活·共息”在社会上展开实践活动,这是一种“愿共诸众生,皆共成佛道”之精神。

 

  立足于佛教的世界观,展开个人信仰与社会性运动,并且对真实的人生觉悟,以显现社会环境净化为目的。具体来说,这与实践大乘教菩萨道是一样的,其关键是抱有与自然环境共生和合之心。

 

  2、社会伦理之确立

 

  在佛教徒的立场上为保全环境,针对人类,确立主张社会伦理的理念和实践是很重要的。

 

  首先,佛教主张有四恩:1、父母之恩,2、众生之恩,3、国王之恩,4、三宝之恩。这些是所有人平等接受的恩。此生命从父母受,且继承祖先的生命正是“父母之恩”。这个生命的存续在周围的人、社会的人、动物植物、所有地球上的生物当中才可能,此正是“众生之恩”。另外,现在民族各自不同,并且也分属于不同国家,生活在各自国家的大地上。“国王之恩”不是对个人的恩,而是相关爱国,可理解为国家的安全和对全部国民的保护。佛教徒须皈依佛、法、僧,这就是“三宝之恩”。

 

  把这四恩作为基础来具体提示社会伦理的,就是菩萨戒(《梵网经》)。由于篇幅的关系,解释戒的内容就省略了。但是想从社会道德的立场,来检讨最重要的杀生戒。

 

  “故不得杀生,此菩萨正是常住之慈悲,起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像这样,不仅是告诫不要杀生,并且讲述用慈悲心和孝顺心,去救护所有有生命之物。

 

  还说“因持慈心故,应行放生业”,告诫无谓杀戮栖息在大自然的生物。在宣讲放生思想,且把积极保护动植物,认为是应该的事情。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于生生,无非从此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也。然若杀且食,杀我父母,杀我故身也。”举六道轮回思想,教诲杀生物、食鱼肉等于杀自己的父母,宣讲生活在地球的所有生物的生命皆平等,怜悯生物且放生。

 

  另外,有关杀生,有如下之劝:“不得储备杀生之器,菩萨尽管父母被杀,尚不加报复,何况杀一切众生。不得蓄杀众生之具。”

 

结 语

 

  保全环境不仅是科学技术的问题,而且是全球人类的誓愿与使命。自然的破坏不仅由于天灾,也来自于例如战争之类的人祸,大地正在哀哭,现代的战争正在用各自的武器重复着杀人的行为。特别考虑到以拥有核武器来炫耀军事力量、寻求军力平衡的这一事实时,必须废除核武器。此时此刻正是以佛教宣讲的共生和合之精神作为强大理念,用教化的力量传教,具体讲不仅是在少欲知足的个人伦理,在社会伦理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也很重要。以非政府组织为首,正在掀起诸多实践活动。但重要的是全人类祈祷“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兵戈无用”,且培育慈爱自然环境之心才是重要的。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