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昌莲:略论慧能金刚般若思想中的新击节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菩萨行施,心无所希求,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虚空,不可较量。言复次者,连前起   后之辞。一说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尽心中妄念习气烦恼,四相泯绝,无所蕴积,是真布施。又说布施者,由不住六尘境界,又不有漏分别。惟当返皈清净,了万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诸业。故须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灭,终未得解脱。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无量无边。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是名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含生,其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计。③


    此则要学人于利他中完成自利,发挥的是大乘菩萨忘我利物的精神。虽以利他为出发点,但亦以自利而其究竟目的。所以自利先利人,利人终利己。菩萨广行布施时,不许住着六尘境界。因为一旦住六尘而行布施,直下便会引发内心人我四相的纷然而起。内着四相,心有能所,则由布施所得之福便是痴福,反种“第三世怨”之堕落因。以故《金刚经》广说无相布施之福无量无边。慧能亦以“内除悭贪,外行布施”之法,而释“应住其心”之义,为的是俾一切人依般若广修六度万行也。


    总之,慧能是以“直截意根”之法,而释“降伏应住”之义的。降伏,则不外乎降伏这个菩提心也;应住,亦不外乎应住这个菩提心也。虽菩提心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之物,但若不内离四相,则终难引发无相正慧,而大彻大悟;若外不行无相布施,则不能开显无住正定,而除情去执。欲得彻悟,非降伏第七识上所缘之“见、慢、贪、痴”四大烦恼心所不可,一切妄想执着皆由此四心所而产生。欲除情执,非以甚深禅定工夫应物广修六度万行不可。慧能以“悟、修同时,定、慧不二”的曹溪宗风,说明了“降伏”与“应住”之间的须臾不可离。亦体现了如来“护念付嘱”此经的彻底悲心,无非是为了成就“发菩提心”之一个“发”字也。这就是说,在以无相妙悟之正慧降伏其心的同时,还须以无住妙修之正定应住其心。若也,则把“悟、修同时”的特色,落实于念念中的“降伏应住”其心(定慧双修)中去了。降伏应住的最终目的,在于灭除能所心。能所心不生,则内无四相可着,外无六尘可住。不着不住,便是真降伏真应住也。


    慧能之所以本“直截意根”之法而释“降伏应住”等义者,就是要藉第六意识的“动身发语独为最”的分别妙用,以铲除第七意根上的“见、慢、贪、痴”四大烦恼心所,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也。慧能认为唯有启“定、慧不二”之门,方能以“转识成智”之法,除情去执也。内不着四相以降伏其心,即是正慧;外不住六尘以应住其心,即是正定。不着四相,由破“见、慢”而灭能所心;不住六尘,由破“贪、痴”而灭能所心。能所心灭,则直下便见自心清净,见性成佛矣。究竟如何落实“定、慧不二”法门的修证工夫,才能达到“转识成智”呢?慧能则主张发挥六根门头的般若现觉妙用,于观照妙用之当下识得自心,荐得自性也。如他说“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修无相无为,是名‘三十二清净行’。”④又说:“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定慧双修,是名‘具足色身’。”⑤六度万行须藉前五根来修,但前五根完全控制在第六意识的支配下,第六意识有统领支配前五识的功能与作用。所以唯有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时,才能确保前五根中所修六度万行方为清净行。第六意根清净的同时,亦能使第七意根清净;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的同时,亦能带动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只要六七识因中转了,五八识果上自然圆转也。既降伏应住其心的关键枢纽在第六意根处,所以慧能主张于第六意根中落实“定、慧双修”之旨。或“于意根中修无相无为”,即唯依第六意根而悟无相理,修无为法之谓欤!《金刚经》中,如来“护念付嘱”之善巧方便,亦在意根处也。“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者,乃意根上所现之妙用。即体现用时,五根全体应物现用,以除情去执也。摄用归体时,即心当处便可悟理见性也。可见,曹溪禅法“悟、修同时,定、慧不二”的宗风特色,唯在发挥六根作用也。这与《楞严经》中“十番显见”意旨,不谋而合。将悟理见性的关键,完全指归于意根处了。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