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郭延成:敦煌本《坛经》“无住为本”思想之论释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第一,“不迁”不是“不动”,“不迁”是蕴含于“动”相之中的缘起性空之法(实相);“不迁”也不是“相对静止”,因为“相对静止”还是一种“动”相;但“不迁”之性也不离“动”或“相对静止”之“动”相而存在。


    第二,“无住”既是指无明妄动之刹那不住之相,也是指蕴含于意识“动”相之中的意识之“实相”;“无住”也不离意识之“动”或“住着”之相而存在。


    第三,“住着”是一种对所指持续关注的相对静止之相,但也包含意识之“动”相;而这种相对的“住”本身就体现真如实相。我们长期存在对“无住”的误解!对认识对象的有意义的“住着”并非违背“不住”之宗旨,如科学研究。


    第四,从严格意义上讲,人类思维不可能完全“住着”于某一对象,而“住”也是相对的,而且“住”有久、暂之别(只要意识有能所之别,就为“住”;除非人的意识没有能所之分,才可称为“无住”)。没有达到没有能所之分的程度的“无住”都是不彻底的或都不能称为“无住”。达到彻底的没有能所之分的境界,就是修行的目标,即成佛。


    第五,虽然我们的意识之中无论“动”相还是“住着”之相都蕴含有“无住”,但我们还不应“无修无证”,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无住”。“无住”是佛法修行人的目标及理想,是真如法性的境界;我们如果到达“无住”,就可以“无修无证”。之所以“以无住为本”是因为众生本来处于“无住”的真如状态,但由于无明妄动而不能得证,学佛就是要回复人的本来面目。


    对于《坛经》“三无”的另外两个方面——“无相为体”、“无念为宗”以及“三无”之间的关系的诠解,有学者也做出过相关研究,本文不在此赘述。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