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南海史籍 > 正文

琼崖革命遗址寻访:文昌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文昌市东路镇葫芦村一带,流传这样一句话:“你功劳再大,也大不过邢福起。”


  邢福起,何许人也?何以会在当地百姓心中有如此重的分量?


  带着疑问,记者抽丝剥茧,打开了一幅壮美无比的红色画卷:在党的领导下,觉醒的文昌农民放下锄头,离开田间,跟随邢福起等人,集中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奋起反击地主恶霸和国民党反动派。


  祠堂内办起训练所


  85年前的文城黄氏祠堂,前有文昌河,后有深山密林,是个僻静的好地方。1926年冬天,黄氏族人在祠堂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穿着朴素,一眼就能看出是地道的农民,却聚在一起,认真地当起学生听起课来。授课教师中就有邢福起。


  邢福起是葫芦村人,在外读书期间深受马列主义熏陶,1921年起就投身各种进步活动。随后加入共产党,活跃在文昌农村地区。


  1926年的琼崖革命形势,如风起云涌。文昌的南阳乡、三台乡、共济乡、蛟塘乡、中山乡等农民协会相继成立,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分别担任这些农 民协会的领导。8月下旬,文昌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文城召开,宣布成立文昌县农民协会,李应春任主席。农会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农民自卫军,以便对 付土豪劣绅的压榨,维护农民权益。


  眼见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培养更多懂得军事政治知识的农民自卫军领导骨干,成为当务之急。那年冬天,在琼崖农会领导下,文昌县农民协会在文城等地创办了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李应春任所长,洪德云任副所长,邢福起任政训主任,谭明新、王录兑、刘汉任教官。


  “在黄氏祠堂办训练所,应该是李应春、洪德云、邢福起等一帮人,精挑细选的结果。”75岁的黄明奉目前负责编纂《黄氏族谱》,他告诉记者,以前 黄氏祠堂周围人烟稀少,容易进出东面的宝芳、西面的南阳、西北面的新桥等群众基础较好的农村地区,便于联系和发动农民,而且黄家很多人支持或投身革命,所 以这里是训练农民骨干的理想地方。


  三百农民成农运骨干


  文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符传昌说:“邢福起是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的第三号人物,在当时日益复杂的环境下,他的处境比较危险,也因此波及到他的家人。”


  “他出去革命,可苦了家里的母亲、妻子和小孩。”79岁的邢益秋是邢福起的亲侄,他说,伯父参加共产党的消息在当地传开后,恶霸、民团、国民党 反动分子经常上门骚扰,打骂伯父家人,“当时他的小孩很小,伯母为防止意外,无奈托人将小孩送到泰国避难。”从此,母子分别,再也没有重逢。邢福起并不清 楚家里的变故。他长年在外奔波,极少有时间回家看一看。作为文昌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邢福起常常出现在训练所简陋的讲台上、乡间的田垄边,传播革命道 理,讲解政治、军事斗争知识。他的时间几乎全部献给了党的事业。


  在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学习的,一般是优秀的农民协会会员。学习内容包括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知识,共培训3期,训练的农民骨干达300多人。符传昌 说,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到各区乡,开展武装斗争。他们在组建农民协会、建立革命武装、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反动派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绝大多数成为农民运 动的骨干。


  屠刀下被迫关闭转移


  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举起屠刀,四处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藏身于黄氏宗祠里的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被迫关闭。


  当时,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一队学员,在邢福起的带领下,为躲避敌人,辗转来到家乡东路镇附近。邢益秋常听伯母念叨:伯父带“兵”顺路回家看望了母亲和她后,随即往琼中方向进发,从此杳无音讯,再也没有回来过。家人后来听说他在路途中遇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许多烈士如邢福起一般,在世上轰轰烈烈地走一遭,却长眠于不知名的地方,甚至没留下只言片语和一件遗物。他们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故事将长留在人们的心间……(记者 胡续发 陈耿)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