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南海史籍 > 正文

黄花岗起义中琼崖志士的身影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开篇的话:1911辛亥年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拐点。这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清 王朝的覆灭,结束了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在古老的中国树起民主革命的大旗。对于辛亥革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这样评价:辛亥革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 继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之后,最早出现于亚洲的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的伟大民族民主革命,她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进步与富强的道路。我们此后所进行 的并且取得更为伟大成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承续完成前人未能实现的使命。


  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重拾并铭记那段历史,海南周刊本期起陆续推出“百年辛亥风云”特别报道, 以“黄花岗起义”、“琼侨与辛亥革命”、“政权接管”等专题的形式,力求多角度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及在1911年前后辛亥革命大背景下的海南人民 及海外琼侨为实现国家的民主和富强而付出的牺牲和努力。


  这是一个碧血横飞的春天。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下午五时半,广州起义代总指挥黄兴亲率选锋120余人由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直扑两广总督署,与十倍之 敌激战至夜。此役,革命党人弹尽力竭,共有55人战死31人被捕就义。起义失败后,未暴露身份的革命党人潘达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南红花 岗,后改名黄花岗。因此辛亥三二九广州之役也称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从1910年11月庇能会议(槟榔屿会议)谋划,至翌年4月起事,除从各省和南洋抽调的八百名选锋队员,其间参与筹集款项、购运武器、组织联络的人员实难计其数。这当中,就有不少琼崖志士的身影。


  时隔百年后,我们虽试图还原琼崖志士参加起义的种种细节,但因史料缺佚,仅见一些片断,更多参与者的名字和事迹仍为历史尘雾所遮蔽,有待挖掘。


  王斧兄弟海外购运枪械


  王斧是海南琼山人,别号斧军。早年抱有民族革命思想,在香港结识著名报人陈少白等,因而认识中山先生。1908年中山先生派他到新加坡,任《中兴日报》主笔。后因清廷的压力,转赴泰国,并和胡毅生等创办华益学校。任同盟会泰国分会主盟人。


  1910年孙中山先生因筹划在广州大举,前往欧美筹款,行前囊中羞涩,写信命王斧在泰国向华侨募集款项。王斧竭力奔走筹措,孙先生乃得以成行。 这年年底,他在泰国等处筹到不少款项,乃以之购置武器弹药,让他的弟弟王家昌化装为商人,押运武器等到香港,供给黄兴、赵声的指挥部以供起义之需要。


  黄花岗起义武器的来源,在日本为黎仲实负责,以手枪、曲尺枪及炸药为主;在越南为何吕侠负责,也以驳壳枪、曲尺枪为多;在泰国由胡毅生、王斧负责,主要购置驳壳枪和曲尺枪。各处的枪械弹药汇聚到香港,其间历尽艰险。


  黄花岗事败,胡汉民等人逃难到泰国,就住在王斧所主持的华益学校。


  王斧的个人生活相当淡泊,但他嗜好收藏古董,原因是“以其有关民族历史文化上的价值。”(邹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26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王斧藏品在港澳举行义展,筹措到可观的抗战经费。


  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深爱,王斧在泰国等处办报的时候,和保皇党人的《南洋汇报》进行笔战,他撰文驳斥,对方抵挡不住他的犀利文风。侨民多喜欢他的文章,报纸一经出版,辄争诵之。


  林文英等南洋党人冒死赴穗


  1911年4月初,因款项、军械迟迟未到位,加之起义风声走露,清廷戒备严密,革命党发难日期一变再变。4月中旬后,外省及海外参加起义的选锋 陆续到香港集中。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小东营5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最终将起义日期定为4月27日。由于此前已有300多 选锋队员由穗退回香港待命,指挥部遂将原来十路进攻的计划,临时改为四路:黄兴率第一路攻打督署,另三路分别由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率队。


  4月27日下午五时半,黄兴率领由粤川闽、南洋党人组成的第一路由小东营出发,这支120多人的队伍,进攻督署,转战街巷,英勇奋战,大部分人阵亡,一部分人被俘,少部分人走散脱险。


  被誉为“海南辛亥革命第一人”的文昌籍泰国华侨林文英及部分琼籍同盟会员也参加了攻打督署的战斗。起义失败后,琼籍同盟会员陈得平、冯熙周“同 参加起义之琼人林文英、吴攀桂及华侨多人,藏于炭船中离穗,逃往香港,后奉派赴南洋为革命筹款。”李午天“随同澄迈黄健生奉命自穗返琼,筹设琼崖同盟 会。”郑振春“自穗返琼,邀陈继虞、徐成章等人成立同盟会支部,准备武力革命。”(《海南文史第四辑》)


  此外,新加坡同盟会琼属分会会员符国良也“随黄兴攻击督署,幸免于难。”(《新加坡琼侨概况》)


  起义前,身在南洋的海南人王斧、林文英、陈得平和冯熙周等,在各埠鼓吹革命,发动华侨募捐。“1910年底,胡汉民来星筹款,符养华(新加坡同盟会琼属分会会员)担位筹款干事,募得三千余元。”(黄珍吾,《华侨与中国革命》)


  同盟会元老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记载:“是役前后收支总数为收到海外各地义捐计共十五万七千二百十三元余。尚有随后收到约三万元未入数内,故总数约为十九万元。”由此可见,此次起义的经费均由海外华侨捐输,而事败后仍收到迟迟汇至的三万元,足见起义之仓促。


  黄花岗起义中,海外华侨不仅慷慨解囊,如林文英等远涉重洋、慨然赴义的华侨志士不在少数。此役牺牲的有名可考的86人中,华侨烈士就有29人。


  张云逸险成“黄花岗七十三烈士”


  黄花岗之役,黄兴等人顺利攻下督署,随后冲杀出来,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卫队发生激烈的遭遇战。战斗异常惨烈,众人且战且前,直至弹尽力竭。


  海南文昌人,开国大将张云逸当时是起义军炸弹队的一员。他在1964年曾向协助他撰写回忆文章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星火燎原》编辑丁芒谈及参加黄花岗起义的经历。


  据丁芒后来撰文描述:当时清军围逼,张云逸身边炸弹已经打光,人员死伤甚众,奉命撤出战斗,但由于道口均被重兵把守,搜捕极严,虽化装也无法出 城。张于是和几个同志隐蔽在一民宅中。第二天清早,他独自挎一竹篮上街买菜,其实是打探情况。返回时,他发现清军已进入藏身的民宅,搜捕了全部同志,并枪 杀于路口。张云逸因身材矮小,相貌敦厚,挎着菜篮掩身于路人中,清军从他身边啸呼而过,竟未发觉。说到这段,张云逸还幽默地说:“如果那时我不出去买菜, 就将是‘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参加黄花岗起义时,张云逸年仅19岁,此时他还叫张运镒,刚从广东陆军小学堂毕业。广东陆军小学堂1905年开办,学制3年,生员毕业后升陆军 中学堂,是清廷为编练新军和培养初级军官的学校。1908年,16岁的张云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陆小第四期,与邓演达、陈济棠、薛岳为同期同学。


  1907年后,同盟会在多次运动会党起义失败后,转而以运动新军为重点,一批革命党人深入各军事学校和军队开展革命活动。黄花岗起义的总指挥赵 声曾任陆军小学堂副监督,辛亥革命名将邓仲元当时任该校教官。1909年,张云逸由陆小步兵教官周远明主盟,宣誓加入同盟会。1910年2月12日,他参 加了同盟会员倪映典率领的庚戌广州新军起义。因仓促起事,起义的3000新军在倪映典被清廷诱杀后,群龙无首,被“击散于俄顷之间”。


  新军起义失败后,张云逸与许多新军官兵继续与同盟会同志并肩作战。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爆发,参与起义的指挥人员姚雨平即是新军将领。按起 义计划,姚雨平率领的这一路将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设(若)当时各路如计划一齐发动,新军能由北门入,防营不致误会,则清兵孰能抵 抗,广州垂手可得。”(姚雨平,《新军起义前后及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的回忆》)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因种种原因,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所率的三路队伍当天均未出动,终致同盟会欲“倾全力为最后之奋斗”的黄花岗起义成为千秋憾事。


  一百年,时间湮没了细节,却湮没不了黄花岗志士为革命慨然赴死之精神和勇气。在跨出小东营5号前,120多名选锋队员皆抱死战之决心。林时?u 表示:“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专程从日本回国赴汤蹈火的林觉民言:“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 (记者 周华岚 伍立杨)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