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佛法研究 > 正文

佛道思想与三言二拍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晚明思想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到当时社会文化的诸多领域。就文学方面而言,许多文学家主动出入佛道,阅读佛道二教经典。在这一大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作为晚明文坛上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冯梦龙、凌濛初也都积极关注和深入了解佛道二教的思想,并将佛道二教的思想内容吸收、融摄到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在他们的代表作“三言二拍”中,以劝善为核心的佛道伦理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二人在故事选择、思想表达、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的取舍。

 

    首先,佛道思想影响了“三言二拍”叙事内容的选择。佛道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超越的理论体系,而且它还是一种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在教化人心、改变民风、净化心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完善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和形成有序世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冯梦龙说道:“崇儒之代,不废二教,亦谓导愚适俗,或有藉焉。以二教为儒之辅可也。”(《醒世恒言·序》)冯梦龙、凌濛初顺应时代潮流和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在编选与创作小说时,精心择取了大量与佛、道有关并能够集中表现佛道伦理思想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改编和创作文学作品的基础,编撰出新的文学作品。三言二拍中直接以佛道为题材的故事就有50多篇,占全书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应该说,这种宗教化倾向叙事内容的选择是和作者对佛道思想中所具有的宗教伦理功能方面的认同密不可分。

 

    其次,因果报应思想是“三言二拍”劝善意识的基石。作为佛道伦理的核心价值,宋明以来,因果报应思想已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成为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思想和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马上就报”是这一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果报应思想的普及化、民间化为冯梦龙、凌濛初创作小说来表达劝善思想找到了机缘和源头活水,即对那些深信因果报应思想的普通民众讲述因果报应的故事,以迎合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实践止恶行善的道德律则,培养举止得体、道德完善的人。所以,在三言二拍的整理、改编和创作中,他们有意识地将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主线,或宣讲因缘果报故事,或直陈因果报应思想,将因果报应与道德教化结合起来,达到弘扬传统伦理道德并改善人性、完善人格的目的。

 

    再次,劝善思想是“三言二拍”创作的价值导向。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普遍倾向于对“善”的关怀,其中,忠孝、廉耻、情性等是儒家劝善伦理观念的重要内容,佛道亦如此。佛教教人行善,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教认为修道必须践德,行善积德是长生成仙的基础。冯梦龙、凌濛初作为有社会良知的人士,以挽救世道人心为己任,期望通过创作来恢复以善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在三言二拍宗教题材的小说中,无论是对宗教人物事迹的演绎、对宗教活动的描写,还是对宗教思想的阐发,其中所渗透的宗教伦理观念基本上都是对善的宣扬、对社会道德的肯定。“三言”中《任孝子烈性为神》、《张孝基陈留遇舅》和《旌阳宫铁树镇妖》等就是对“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忠孝思想的诠释。情欲问题不仅是传统伦理道德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佛道教所关注的重点,提倡节制情欲在佛道二教思想中均有具体的规定与体现。佛教强调节欲、戒欲,把“不淫邪”作为五戒之一。道教亦注重修道过程中息欲的重要性,全真道更以“欲”为修道之障、学仙之忌。佛道这种节欲思想在三言二拍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喻世明言·明悟禅师赶五戒》中得道高僧五戒禅师,因一时差了念头,犯了色戒,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结果只能在六道中轮回。《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中杜子春求道过程中因爱欲未除,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暂告仙缘。五戒禅师、杜子春因违背了修道伦理,受到了惩罚,这既是对犯戒僧人道士予以警示,又是对那些放纵情欲的世俗之人一种委婉的批判。三言二拍宗教题材的小说所蕴含的伦理思想还包括不杀不害、珍爱生命;戒偷盗、勿贪心;乐善好施;诚实守信、不妄语等等,这些都是佛道伦理所关心的重要内容,也是劝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这些都是对修行者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三言二拍宣扬这些宗教伦理思想无疑有利于正人心、厚风俗,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

 
    最后,佛道劝善价值观是“三言二拍”的实践追求。三言二拍通过劝善以及对善的奉行去努力实现对成佛、成仙的追求,摆脱现实的无奈、束缚和种种局限。超越自然与社会束缚的仙佛是自由、幸福的象征。在祥和、温馨与平等的神仙世界中,他们没有专制的束缚、名利的争夺和内心的烦恼。他们可免于诸多生活的艰辛,也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与恐惧。对仙佛自由境界的描绘和仙佛幸福生活的夸饰,反衬出人世间生活的局限。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迫使人们必然转而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冯梦龙、凌濛初在进一步探讨人的精神世界时,深刻感受到个体生命对自由无法把握和个性自由的严重缺失,因此,希冀摆脱这种局限,获得对自然的把握、个人生命的自由也就成为他们在作品中需要表达的一个面向,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善的价值观的实践追求的基础之上。《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秋仙的成仙故事,展示了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里,摆脱邪恶苦难、获得身心自由是人们热切的期盼,道路虽然曲折,但祈求梦想不灭。《薛录事鱼服证仙》中薛录事的成仙故事具有哲理意味,它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双层思考。薛录事的成仙经历意味着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既要摆脱自然、社会对自我外在的束缚,又要挣脱心灵的局限,从而彻底获得身心内外的自由。

 

    晚明以来,由于人的思想解放和信仰变迁如江河竞注、奔涌不息,儒释道三教思想相互吸收,相互融摄,形成了阳明心学、李贽的“童心说”等新的思想学说,这些新思想学说日益成为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和追求的目标;同时,这些新的思想和信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激发了人们对个体生命价值、意义和人生自由等的关注和肯定,个性解放的潮流蓬勃发展,久受压抑的情感一发而不可收拾。与这种思想和信仰相呼应,冯、凌文学作品“三言二拍”中诸仙佛形象的出现成为顺应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在吸收和强调佛道劝善伦理思想而形成的仙佛身上所具有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也就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而这也成为“三言二拍”创作中所蕴含的一个重要内容。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