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黎锦絣染:中国独一的染色技艺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絣染,黎族称结染,扎染。是先絣染后织布的独特手工技艺。宋代之后文献有记载。苏东坡被贬居儋州期间,曾作“峻灵王庙记”(庙位于今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其中说到“结花黎”,指的就是黎族的絣染技艺。

 

  絣染是把理好的纺线做经,紧缚在絣染架上,然后用青色或棕色的棉线在经线上扎结所需的花纹图案,随后从木框上取下来,放入染缸里着色,染后晾干,摘去所结的棉线,就显出别具一格的朦胧晕色经线。再在经线上织上彩色的纬线,这样就形成了一件精致的黎锦艺术精品。

 

  絣染技艺是黎族人民独创的古老染织技艺,是我国染色技艺的活化石。现今,因机织产品的广泛使用,絣染织布的手工技艺已濒危,随着掌握这技艺的少数老年妇女的去世,这技艺很可能会失传,亟需保护。

 

  黎族独创 先絣染后织布

 

  絣染,史书亦称“缬染”。元代著名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云:“缬,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班斓谓之缬。”元代吕诚《耒鹤集》卷一记载儋、万两州黎族民间普遍使用“缬花黎布”。当时运用结染技艺织成的“缬花黎布”“盘班布”“海南棋盘布”等已是朝廷贡品并行销内地。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王海昌介绍,絣染技艺的兴起,起初是全岛性的,后结染中心逐渐西移至岛西的东方、昌江地区。至明清时期,生活在海南岛西部今昌江、东方境内的美孚方言黎族,将此独特的技艺发扬光大。絣染在其他地区的黎族中已失传,现仅存于操美孚方言的黎族妇女中。而据目前调查,如今掌握该技术的妇女已经不足十人。

 

  省非遗保护专家符策超说,絣染是黎族人民独创的染色织布方法之一,絣染工具、棉线和染料都来自自然,取材容易且没有污染。现代化的机械纺织染色技术无法取代。

 

  絣染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历史价值,有重要的纺织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我国其他民族也有絣染,但都是先织布后絣染,而黎族的絣染技艺是先絣染后织布,不仅丰富了图案的层次,有朦胧美的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实用价值,絣染技艺普遍应用于黎族的筒裙织物上,筒裙是黎族生活的常用服饰。

 

  老艺人妙手扎花纹

 

  絣染,作为黎锦中一个独特的染织方法,先扎经后染线再织布,把扎、染、织的工艺巧妙地结合一起,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看着一件件精美的絣染长裙,很难想象如此复杂的工艺怎么才能完成。

 

  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水头村,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技艺。带着好奇,8月24日,海南日报记者在水头村找到了絣染老艺人刘败崖福。刘败崖福十岁就跟母亲、外婆等学习絣染技艺。老人也许想不到,这项当时女子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艺,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老人不太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她希望有年轻人跟她学,现在村子里掌握此项技艺的人就剩她一个了。

 

  得知我们来采访絣染技艺,80多岁的老人家动作利落地拿出了她织锦的“宝贝”———几个木架。

 

  木架摆好之后,老艺人把筒裙经线的一端固定在木架上,然后把经线拉平,一圈圈地套在木架上,绷紧后,木架上的经线形成前后两层约20厘米宽的经线平面。

 

  经线架好之后,把前后两个平面的经线,分成一小股(约10根纱线)拢在一起,用青色棉线绕2-3圈扎结,一个结一个结地扎成所需花纹图案,在外人眼里十分复杂的工艺,在老人手下却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昌江文化馆馆长孙如强说,絣染之所以叫扎染,就是因为絣染最关键的工艺在扎线,扎结时,线结要扎牢,以免入染时脱落。扎染工序一般有描样、扎制、入染、解结、漂洗等过程。但黎族妇女的扎染不需描样,图案花纹已尽在她们心中。

 

  黎锦花纹图案多达160多种,由直线、平行线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在色彩上,善于运用明暗间色,以及多种颜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在絣染中,扎制的图形多为几何纹样花纹图案。常见花纹图案有10多种,主要为人纹(多祖先纹)、动物纹(多鹿、龟、马、牛纹)和器具纹(多箭头、尖刀纹),这些花纹都是古代黎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历史印记。

 

  靛蓝入染色斑斓

 

  扎花完成后,老艺人从木架上取下纱线入染。染色原料以蓝靛植物染料为主。为使纱线着色均匀,她先将结好的经线用水打湿,然后放入染液之中翻动,上色均匀后取出晾干,使靛在空气中氧化凝固,又入染,如此反复了几次,才达到着色要求。

 

  王海昌说,在絣染的工艺中,除了扎花,染色是最为重要的了。黎族人爱穿深色衣服,传统服装多以深蓝为底,庄重大方。是黎族最常使用的染料,靛染是利用从靛类植物中得到的植物染料。

 

  靛蓝,海南民间多称之为蓝靛、蓝草等,是我国最早被利用的植物染料。靛蓝染出的织物,色泽以蓝为主,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呈深蓝色,且色泽饱满、牢固、耐洗,不易脱色。

 

  黎族人进行靛染和栽培蓝草的习俗十分普遍。蓝草是许多种能够制作蓝靛的植物的总称,常用的蓝草大概有四五种。我们见到了其中的一种———假蓝靛。假蓝靛其貌不扬,一般不需专门管理。在许多黎族村庄,我们看到多片栽培在房子周围的假蓝靛,一丛丛地颇为茂盛。

 

  用蓝草染色,首先要造靛。先采摘蓝草的嫩茎和叶子,置于缸盆之中,放水浸没曝晒,数日以后蓝草腐烂发酵,当蓝草浸泡液由黄绿色变为蓝黑色时要剔除杂质,兑入一定量的石灰水,沉淀以后,底层留下深蓝色的泥状沉淀物,造靛便完成。

 

  将被染物浸入染液之中染色叫入染,一般都要经过几次甚至十几次反复浸染、晾晒,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入染完成后,将扎制的线结一一拆除,用清水漂洗,除去浮色,晾干。这时,在经线上就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朦胧晕色花纹。经线染完色之后,再用纬线相织、缝合,一件精美的筒裙便呈现在世上。

 

  看完老艺人刘败崖福的现场制作后,我们不仅感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及艺术感染力的黎锦,带着岁月的风尘出现在我们面前,那扑面而来的远古气息全是关于一个民族的记忆。当承载这种记忆的老艺人渐渐离去,如何更好地传承絣染绝艺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