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风雨罗驿村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隐藏”在澄迈老城五公里外的白莲镇罗驿村,一个曾经文明昌盛的古村。村中古迹众多,人文奇特。村里遍布保存完好的牌坊、祠堂、古道、古屋、古井、古桥,最奇的是,全村六千多人,全都姓李。罗驿不同凡响的人文历史和家族源流,使之成为琼北最有特色的村庄之一。

 

  “隐藏”在澄迈老城5公里外的白莲镇罗驿村,祥和安静,古意盎然。一进村口,两个紧挨着的大湖,村民称太阳湖和月亮湖,清澈明净,水波荡漾。这一对像恋人似相依相偎的大湖,犹如古村明亮的双眼,静静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年轻人嫌村子太老,缺少赚钱的机会,大多已经外出谋生,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需要照顾的孩子。他们三三两两坐在湖边的大榕树下,单纯的目光张望着前来探访的好奇的人们。也许是因为民风纯朴,也许是因为儒学教化浓厚,人们对先贤留下的东西很是珍视,古村至今保存多座完整的牌坊。村口路边的一座“步蟾坊”,成为后人鼓励晚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个念想。

 

  全村李氏丁旺家兴

 

  罗驿村南宋末年形成,由于宋时是海南往西行的驿站,古时称倘驿,后聚居遂而成村,改名罗驿,旧时也称“罗亦”。全村6000多人都姓李,人口众多,名人名士不少。澄迈的第一个举人李震器就出自罗驿村。

 

  罗驿村史记载,李氏入村始祖李文英,是乡贡进士,原籍琼州万安县人,于南宋末年间(1265-1279年),游学澄迈邑,在罗驿村设学塾,便定居于倘驿。相传李文英在倘驿村教学时,有一天下午,几个学生迟到,李文英用教鞭训学生,学生诉其原委,说是他们在山塘洗澡,看见几只大乌龟背着一只死乌龟,后面有九只小龟排成一行跟随,向村后的松林山爬去,他们觉得好玩就跟着看,最后看完死龟被活龟埋葬,才返回学堂,所以就迟到了。李文英感觉此事惊奇,便掏钱给这些学生,要他们去买几支甘蔗,顺着原路一边走一边吃,直到死龟埋葬之地就返回。而后,李文英乘路人少的时候,悄悄循着蔗渣,找到松林山上龟葬地,并在周围作上记号。李文英嘱咐儿子,在他百年之后乃葬在此“风水宝地”。后来,李文英寿终后,子孙们按照他的遗嘱,将其下葬于该地。果然,李氏后人丁旺家兴,人才辈出。倘驿村原来居住有吴、陈两姓,李文英后裔发达后,吴、陈两姓渐渐迁出倘驿村在附近再建村定居。如今,拥有6000多人口的罗驿村全部姓李。

 

  古迹众多 人文独特

 

  罗驿村古迹胜景很多,有《李氏族谱》中的八景诗为证。八景诗曰:“清溪萦绕”“文阁大观”“松林明月”“宝塔峥嵘”“科第高坊”“月池绿波”“佛岭村社”“仙姬引泉”。有些古迹“文革”中被毁,但仍有遗迹可查,是琼北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村中多座牌坊保存完好,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仍伫立风中,实在令人感慨万端。为纪念明永乐辛卯科举人李惟铭而立的“文奎坊”,为彰表明景泰癸酉科举人李金的“步蟾坊”,为苏氏忠贞孝节而立的“节孝坊”,还有李恒谦遗孀重文兴教出资所建的“文昌阁”等等,展现着一个曾经文明昌盛的古村,曾经有过的传奇与风流;村东南“道乐塔”;村西的“用倒塔”等古迹,以及“南翠桥”、“卜武桥”、“道乐桥”三座古石桥;“马蹄井”、“道猛井”、“坡傩井”、“坡林井”、“千户井”、“玉容井”、“乐道井”、“起龙井”、“新蹄井”等九口古井,以及民国期间为护村建起的东、西、南、北、中五座炮楼风骨犹存。此外,罗驿村至今还保存民房古石屋120多间,村中道路均为石道,这是村中清朝官员李恒谦带头捐资所建。

 

  走访罗驿村,不该错过的是村中气势颇为宏伟的李氏宗祠。刚刚修饰一新的李氏宗祠坐落于罗驿村东南面,该祠为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初建,坐北向南,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水石结构、梁架、木雕、石刻、彩画都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特色,其规模为琼北地区少见。李氏宗祠共三进,每进五帖屋,配有雨廊和厢房,建筑面积达1900平方米,1919年著名的“澄江书院”曾迁办于宗祠内。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嘉庆壬申年(1812年),海南唯一的探花张岳崧告养回定安县高林村故乡期间,受罗驿村友人李莹亭的邀请,张岳崧踏访了罗驿村,并在李氏宗祠里为当地学子讲课授业。在罗驿村,张岳崧耳闻了村中孝子李朝钦的故事,于是后来在他主编的《琼州府志》卷四十一《艺文·诗》中,记载了他赞美李朝钦所写的《李孝子歌》。此外,张岳崧为罗驿村撰写了《李氏合族谱序》、《澄迈罗驿李氏祠堂记》、《茂春李翁八秩大庆》、《元哲太翁李老先生大人像赞》,并为罗驿村李氏始祖祠题写“万叶枝柯”匾额,为长房祠题写“仙树蟠根”匾额,成为罗驿村不可遗忘的历史往事。张岳崧为罗驿村始祖祠撰写了对联,显出此村不同凡响的人文历史和家族源流,值得玩味。联曰:

 

  祥自宋开,膺岁荐,登贡书,有创有垂于今为烈。

 

  族从元茂,守边陲,任民社,乃文乃武振古如兹。

 

  人才辈出 古风犹存

 

  自古以来,罗驿村人才辈出,这与其尊师重教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元明两朝,村民就竞相送子到外县求学,这些人回来后在村里设学馆招徒,教授学业,培养人才。历经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出举人3名,贡生34名,廪生18名,监生78名,庠生129名。元朝李震器,为澄迈县第一个举人,到明代其直系后裔李惟铭及其子李金,为父子同科举人。步入仕途者,古代有文武官员40人。清代李恒谦(1788-1859年)任钦加按察司衔御赐花翎,浩授通仪大夫,特授云南省永昌府知府,历任开化府、澄江府、丽江府知府,云南省通判等职。李恒谦在有生之年,出资铺筑村中大小石道30条,计3500米,并建村中乐道桥、道阳桥、初八墓桥等3座石桥,后人建阁纪念。有武官李福庇,授为千户将,英勇杀敌,牺牲于沙场,其所骑之马,咬一手指归家,对家人哮跳而死,后人建忠烈祠纪念。

 

  罗驿村还是英雄的故乡。琼崖革命史上的早期领导人李独清、李定南等均出于这个村庄。李定南于1926年参加革命,曾在上海担任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党团书记兼组织部长(主席是宋庆龄女士),抗战初期,组织武装参加云龙改编,同时说服伯父李传政捐款买机关枪支持革命。李独清,曾任华南工学院党委书记。1940年12月15日,国民党保七团重兵围剿澄迈美合抗日革命根据地,制造“美合事变”,澄迈县革命处于低潮,李独清依靠群众,恢复党群组织,发展武装,扩大政权,创建六芹山游击根据地,以利琼崖特委返回澄迈,继而向五指山区胜利挺进,领导全岛斗争;1948年,他代表琼崖区党委赴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琼崖武装斗争情况,受到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接见。1949年当选为华南解放区代表团代表,出席全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

 

  不管是李氏先人的业绩,古村犹存的众多遗迹,还是革命时期涌现出来的李氏英雄,都折射出了罗驿村人文历史悠久的氛围,以及那永不熄灭的文明之光。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