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将军楼”里的红色记忆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座只有六户人家的客家村庄,冒着生命危险为琼崖纵队提供掩护和支持,捐银元,送大米,破坏日军电线、道路,帮琼纵战士泅渡,和琼纵战士吃住在一起,日军拿刀架在脖子上,村民也不吐一字……

 

  历经日军的多次“烧”、“抢”,村庄差点夷为平地,村民屡遭磨难,不变的是忠诚的红色信仰。

 

  村中原来用来防御土匪打家劫舍用的三层碉楼,成为琼崖纵队四支队的临时驻地和防御敌人的堡垒,枪眼和弹痕依旧,岁月的流逝洗刷不掉村民心中的红色记忆。

 

  一座有历史的红色村庄

 

  从儋州市那大镇附近的西联农场到江茂村,不过区区数公里,道路蜿蜒曲折,跌宕起伏,周边是望不尽的橡胶林或原始山林,雅拉河就从江茂村前面不远流过。

 

  和海南日报记者走访过的许多客家村庄一样,这里依山傍水,宛若世外桃源。村里有一座像四合院一样的围屋及两层高的碉楼,这几乎是儋州客家村庄民居的标志。围屋已经修缮翻新,但是碉楼的原貌似乎是村人刻意保留下来,碉楼里的“枪眼”和“弹痕”时刻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座有历史的村庄。

 

  “客家的碉楼本是用来防御土匪,但是江茂村这座惟一的碉楼是用来打鬼子和伪军的。”今年82岁的钟明定用手抚摸着落灰的墙壁,饱含深情地说。他是从这座村子走出去的琼崖纵队革命战士。

 

  1942年,抗日政权儋县联乡办事处(共产党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派出民政科长王茂松来到江茂村,发动民众建立人民武装,成立了有十几名青壮年参加的民兵小队。从此,江茂村点燃了抗日的火种。

 

  钟明定激动地告诉记者,自从日军来后,粮食藏不好就被抢走,壮年男子被拉去建炮楼,妇女要经常进山躲藏……民不聊生,村民提心吊胆地生活着。

 

  琼纵著名指战员曾驻扎于此

 

  江茂村地处儋州中部丘陵地带,山丘众多,植被茂密,而且依山而建,又接近当时革命斗争激烈的区域———南正山(也称“南井山”),军事位置突出,特别是琼崖纵队第四支队经常在此地休整。

 

  钟明定至今还记得,1942年的一天中午,琼纵第四支队又来到村里休整准备过夜了,村民们拿出家中的大米、地瓜等粮食给他们造饭,村中的至高点———三层高的碉楼上面的枪眼里能看到伸出的枪口。

 

  那一年钟明定只有15岁,当天发生一件令他难忘的事情。他从河边游泳回家准备吃饭,看到家中来了一位共产党军官和父亲聊天,腰里还挂着手枪。当时钟明定盯着手枪看,心想要是能发给自己一把手枪那该多神气啊!

 

  不料那名军官打量了他一番,还拍了几下他的胸膛,笑呵呵地对钟明定的父亲说,“你儿子是个当兵的料啊!”,说着解开皮带,取下带套的手枪挂在了钟明定的身上。“我当时乐坏了,向这位军官敬礼,神气十足!”。

 

  钟明定后来才知道,这位衣着朴素的军官不是别人,是当时琼崖纵队四支队一大队大队长、解放后任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的潘江汉。

 

  据儋州市史志办考证,除了潘江汉,还有马白山、陈青山、符志行、符志洛、江田、郭壮强、李继唐等琼崖纵队赫赫有名的指战员先后在江汉村驻扎或战斗过。解放后,他们先后成为我军副军级及以上军官,其中马白山、陈青山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住过的碉楼,也被儋州人称为“将军楼”。

 

  两度遭遇敌人烧村

 

  今年86岁的钟亚畅也是江茂村走出去的琼崖纵队战士,抗战时期他是琼崖纵队江茂村的交通站长。尽管现今有些耳聋,经过旁人一番比划后,知道了记者的来意,回忆当年的战斗历程,他滔滔不绝。

 

  1943年春夏之间,共产党领导的琼崖纵队实施反“蚕食”、反“扫荡”的战略计划,派出四支队一大队准备从江茂村、冷密村出发,挺出外线,开辟“四里”根据地。不料亲日的国民党游击队符藻英大队,突然占领江茂、冷密等村,企图拦截共军通过洛基根据地进入“四里”的必经之路。

 

  8月14日凌晨,潘江汉带领部队,由农民刘光汉做向导,渡过雅拉河,早上六时许开始进攻。部队以灵活的运动战,击毙七个敌人,打伤敌人十多人。战斗一直持续到了中午,敌人不得不撤出据点,江茂村碉楼也回到村民手中了。而这场战斗中,敌军在江茂村的布防情况机密情报,早被交通站长钟亚畅等“地下”交通员在战斗前送出,村中的民兵还里应外合,为战斗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茂村的“红色”身份也开始逐渐暴露,因此也遭到了日军、伪军、国民党游击队猛烈地扫荡。钟明定告诉记者,当时村和村之间都有“联动通报机制”,敌人一出现,最先发现的村庄就会派交通员向周边村庄报信。就这样,每次敌人到江茂村扫荡时,村中老少就会跑进附近的深山老林里躲藏。

 

  “但是带不走的东西就会被他们‘抢光’、‘烧光’。”钟明定告诉记者,村中只有六户共50多人,人少转移速度较快,人能安全转移,但是房子经常被烧,其中有两次村中房屋几乎被烧光了,就连原来三层的碉楼也几乎坍塌。

 

  每次被烧村后,第四支队都会秘密潜入村庄帮村民重建家园,并带来粮食,甚至是银元。被战火洗礼过的三层碉楼,也经过军民的修缮保存了下来,只是碍于当时的人力、物力,只恢复了两层。

 

  户户皆“堡垒” 人人皆“战士”

 

  在江茂村,当时只有50多人的村庄先后就有10多人参加了琼崖纵队,现今年过七旬以上的老人口中都有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当时只要琼崖纵队的部队一到村里,村里人有大米就拿出大米,有地瓜就拿出地瓜,还用村民自己种的甘蔗煮出的糖招待琼纵战士。琼纵战士也帮助村民盖房子,下地干活。只有少数人住在百姓家中,大多数战士都是露宿在村边,他们从村民家中拿来火灰洒在周边,防止山里蚂蝗的“袭击”。

 

  军爱民,民拥军。有一次,一小伙日本鬼子进村扫荡,钟明定的父亲和钟亚畅被抓来盘问“有没有共军?”,由于说的是日文,钟明定的父亲听不懂,便装应付点点头,不料日军以为有琼纵的官兵藏在村中,立刻拔出日本军刀架在钟明定父亲脖子上,逼问下落。所幸钟亚畅连忙通过翻译官解释,日军一番“扫荡”也未发现共军踪迹,钟明定父亲项上人头才保住。

 

  村中的民兵经常破坏附近据点日军、伪军的设施。钟明定有一次就亲手砍断了日军的两根木制电线杆和电线,还挖断了伪军的一条交通线路,遭到附近日军碉楼上机枪狂扫,险些丢了性命。

 

  在解放战争中,江茂村组织运输队、担架队,配合琼崖纵队战斗。1947年,洛基乡乡长来到江茂村宣传发动,全村捐款200多块银元,作为洛基民兵作战物资,一批青年还参加攻打洛基乡反动派据点的战斗。1948年,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江茂村成为洛基乡的土改试点村。

 

  1983年12月,潘江汉在钟明定的陪同下,再次回到了江茂村,他认为江茂村最大的堡垒不是碉楼,而是百姓家,他形容江茂村在抗战时期户户是“堡垒”,人人皆“战士”。钟明定还记得他当时告诉乡亲们,“江茂村有山有岭,有森林有江河,地理位置好,打出去收得回。自然条件好,队伍开进来,没有米饭吃,吃木薯也能吃得饱。更重要的是,人民思想觉悟高,军民一家亲。这就是部队爱到这里多住的原因”。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